这样设计直奔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定向质疑的思维能力,梳理基本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2.第二个层次:理解意义,揭示课题

让学生根据“一共捉了多少只蟹?”选择需要的信息,独立列式,通过不同列式的交流,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与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进行比较,自然的揭示课题。

3.第三个层次: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操作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算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因此,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自主探究算法。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交流算法,提升优化

计算的目标不仅是基本的计算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体会计算学习的深刻性和思考的价值,展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按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分三个层次展示交流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口算)和竖式计算三种计算方法。

1.第一个层次:交流摆小棒,初步理解算理

首先让学生借助实物展台边摆边讲展示26+12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观察12根小棒的摆放位置,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摆放。

然后借助电脑动态演示摆小棒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的过程再次质疑:为什么要把一捆放在两捆的下面,两根放在六根的下面?

最后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梳理口算方法。

师随机板书: 20+10=30 6+2=8 30+8=38

交流时从摆小棒切入,开启笔算算理直观化教学的开始。交流时紧扣“整捆对齐整捆,合在一起;单根对齐单根,合在一起”这一重点进行质疑思考,同时借助电脑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口算过程,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