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目 标:

1、 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 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理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顺序。

教 学准 备:

黑板、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问: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坐过公共汽车?

2、谁来说一说怎样坐公共汽车。

3、生回答。

4、师小结:我们坐公共汽车应井然有序,小朋友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 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 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问:(1)从刚才的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摆完后,上

台演示)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

学生列式:7-2+3=

2、 揭示课题

问: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 探究算法。

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反馈,师板书:7-2+3=8

5

问:5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想想做做”第5题

问: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

小组里讨论,并填写。

全班交流算法。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线,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在作业本上。

四、 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并随机渗透思想教育。

课后反思:

同桌讨论的隐患

同桌讨论有利于学生交流彼此之间想法,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很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不少的隐患。

一堂新授课上,在出示了教学挂图后,请学生观察图画上有什么,学生起来说完后,列了算式。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计算的问题了。这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因此,在出现了算式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同桌比比谁的方法更多更好。学生开始讨论。不久,我就发现有些不对劲。有些学生的表情明显不是在讨论计算方法的表情。我走过去,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

这样的情况出现不是第一次,通常情况下,安排小组商量、同桌讨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是很好,学习的目的性也不是很强。因此课堂上,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善加利用的。所以,有一些专家质疑现在的课堂合作学习是不是被老师用的太“滥”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是通过自己也参与进去来控制。走过去问一问:你们发现什么了?或者对他们进行一点提醒,鼓励他们寻找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要给“多余”的时间他们。这样试下来,情况好了一些。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高了,效率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