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为了这节公开课,我整整忙碌了一周:找资料、备课、请老师指导,不断试教。今天,这节课终于拉下了帷幕,退出了舞台。静下心来,我再一次反思,这一次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玉?

 有些课、有些教案、有些思路,让人听着激动,看着感动,但搬到自己的课堂中却是一动也不能动。我在《空城计》备课时,在网上搜集资料,看到一篇教学设计很新颖,便照着他的思路设计了教案。在《空城计》的第二课时,我首先出示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的剧照,让学生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引出笑容可掬,从而以三笑为突破口,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一笑在我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得出孔明是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迫不得以摆下空城计。他虽是无奈之举,却无无奈之态,立即下令摆下空城计,可以看出他是个临危不惧的人。从他在“空”字上做足文章,以及士兵扮做百姓,从容打扫街道,可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再次回到笑上,他是故做坦然的笑。一切都如行云流水,顺畅地进行。我为自己这个巧妙的“拿来主义”暗自庆幸。我让学生结合另外两次笑及相关情节,合作探究诸葛亮的形象。本以为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可当我深入到小组时,却发现学生无从下手。在我的协助下,学生费了一定周折才有了自己的思路。才从相关情节分析出人物形象,最后又落到笑上。本想用一种恰当的切入点出奇、出新,可是在这里绕来绕去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结合写作手法,直接分析人物形象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忽略了初一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空城计》是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的小说,学生对于怎样分析人物还很模糊,我却用一“笑”,将学生弄糊涂了。以至于后面的时间很紧张,给孩子的思考时间少,孩子们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深刻,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分析的当然也就不够透彻了。我感觉到这节课似乎没有灵魂,失去了主题。我不知道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但我深深地知道: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变了质,这是因为土质不同。同样的一种思路,对别人来说是成功的,对我来说,我的学生、我的教学风格就像是不同的土质,不见得就会适宜。

 经历这次教训后,我想再次利用别人的资料时,我一定会仔细分析别人的思路,选择合适的环节,精彩的片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编写教案。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补充。让教学中有我自己的灵魂,我知道我要达到什么目的,我的学生应学会哪些知识,侧重点是什么,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学习。

 公开课的准备到结束是一次痛苦的历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或许也能产生很多的激动,但那是家常小菜,是上不得场面的。只有经过了锻炼,才能认清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