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筛选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文字隽永,内蕴丰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才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内诵读课文。因为,熟读课文,学生才能直接与文本对话,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品味到语言的“原汁原味”,才会让文本蕴含的人生境界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探究之情。如,我在教学《小狮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文时,自始至终贯穿读的训练,在不同目标和要求下,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我先从课题入手,学生齐读课题后,我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了许多预设性的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先读准字音正确地将课文朗读下来,接着又让学生带着自己读课题时的问题连续读两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收获。待学生弄清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又问“怎样的小狮子才是真正的小狮子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朗读课文。”学生多次读文后从中发现刻苦训练,拥有真正本领的小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样研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某些难懂的词句,我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理解。整堂课的教学,书声琅琅。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范读、齐读、自读、诵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形式,并尽量扩大学生的读书面,及时进行朗读评价,不断提高读的质量。学生活动的时间足够了,自然就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给学生自主的权力,促使学生主动读书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窠臼。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我在教学《贺年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由读书,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颜色的贺年片,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贺年片,你能读出对它的喜爱之情吗?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其它颜色的贺年片,你们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朗读把你们对贺年片的喜爱之情告诉大家。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高声朗读,可以低声速读,可以是默读;可以一个人读,还可以下座位找小伙伴合作读。学生在这种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欣赏、咀嚼文本中的事物,在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中产生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

三、 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落实“以读为本”,教师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应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假思索地读、机械地、低效率地读,而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读去体会文章独特的韵味。只有读地投入,才会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寻找答案、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读中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以下读书方法。

1、 读问结合法

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疑问,而且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善于巧设问题,以便及时扣开阅读的大门。如,(1)、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或事?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这样提问:文章讲了什么?读后明白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等等。这样巧设疑问,让学生在疑中读、在读中解疑,使读问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掌握了读问结合的方法,要有问必读、有读必问,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而且更要长期坚持这一方法,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技能。

2、 读思结合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熟读精思,读思结合”的习惯。如在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自己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可以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提出问题,可以划出自己认为文章中特别优美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妙在何处,也可以就文章某处发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认识。这样手脑并用,读思结合,就会提高阅读效率。并将这一方法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中,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3、品味妙悟法

这一环节要在学生完全把课文读通顺,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通读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把握重点段、重点章节、关键词句来精读、品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切中“要害”,咀嚼品味,巧妙领悟文章要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抓重点段,关键词句咀嚼品味呢?我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父亲的一番话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的。其次,让学生找出对比的方面,学生找了到 “埋”与“挂”,“枝上”与“地下”,“弯弯”与“矮矮”,“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与“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等四组对比词语,感受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再次,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落花生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的品格。最后,我和学生相互品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方面分析,在评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4.读悟结合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有感情地读;“悟”指的是,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感知、理解、品味文章后,紧接着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验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我细化朗读要求,让学生读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有感情地,体现坡度,严格落实阅读训练的目标要求,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力求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来理解、体会华罗庚强烈的爱国之情。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用洪亮、刚强、果敢的声音去读,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等和妻子对话的这部分语句时,语速应放快,节奏要鲜明,要用斩钉截铁地语气读出华罗庚伟大的爱国形象。如此,利用《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五彩池》、《丑小鸭》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章,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朗读时应把握文章的思想,遵循语言文字的特点,掌握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音调的高昂低沉、节奏的抑扬顿挫等。当然,朗读感悟法较难把握,并非朝夕可成,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慢慢感悟,长期坚持,只要经历时间的检验,相信一定会有成果的。

5、读写结合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事实上读书的过程,就是将文本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例如,《葡萄沟》一文的语言富于感情色彩,遣词造句优美精准,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到葡萄沟的美体会到维族人民的热情,在读中领悟美妙的语言,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丰富生活。接着,鼓励他们观察本村周围的果园,在他们熟知的果园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景,并模仿课文将观察到的景物,体验到的快乐写下来。这样读写结合,就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读写相长,体现了学用结合。这样,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技巧,这样“以读为本”就能真正落到实处,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