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是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继承教育;利用语文课教育学生搞好自身劳动,用语文美育内涵加强学生节约、艰辛、俭朴、抗腐等思想教育;利用数学课教育学生不乱撕乱扔,爱护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科学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动手制作的能力等,这样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和应该怎样做。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单靠学校是不行的,他需要学校、家庭、社共同关注。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 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校 “三化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要求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 学校—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学校—社会相结合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结合社会、学校、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学生主体反复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1、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五节约”、“比一比”、“赛一赛”、“爱劳动我第一”等活动。结合班级实际教师“讲一讲”,学生“说一说”勤劳俭朴的故事。主题班会进行“为什么要节约水电”的讨论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劳动大赛,如钉扣子、穿鞋、煮饭等竞赛活动。用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和校园网宣传各种优良品质的意义;师生合作办宣传栏;利用广播站定时进行故事、歌曲、校内先进事迹等。2、组织学生到边远的山村考察,参观农民种地,让学生从实际观察中理解“粒粒皆辛苦”。通过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看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学校、家庭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手段,向家长宣传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方式等,让家长积极配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礼貌语言”的训练。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