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班级一直在开展“师生同写成长日记的活动”,学生可以和我在日记中聊天,我也可以在学生的日记中了解他们的动向。一直以来,我总是以自己很了解学生而自居,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似乎我都能了如指掌。可是经历了下面的事情后,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周末,我让学生把课堂作文带回去签字。周一检查签字情况时,发现小佳没有签,我责令她无论如何要把字签了,自己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等到周四,看到小佳的作文,我才后悔莫及。这是一篇怎样的作文啊!

难忘的“第一次”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就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而就是这一次抉择使我后悔到现在。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离婚了,在我的印象中,我曾经看见过爸爸对妈妈哭了,现在再次回想,是妈妈要离婚。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的快要崩溃了: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呢?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幸福呢?我小小的年纪就要面临如此大的抉择,我有些慌乱了。

在那一天我作了抉择。那一天,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玩,还带我去吃好吃的,我高兴得不得了,心想:“今天真好,如果以后每天都这样该多好啊!”因为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这其中藏着什么阴谋。妈妈边吃边对我说:“佳佳,一会我们去法院,无论法官问你什么,你都说‘妈妈’,好吗?”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就随口说了一句:“好。”就是这一句,使我抱憾终身。

可能有人会说:“很多离异的孩子都跟妈妈了。”但是,你们知道吗?我后悔当初为什么不问清楚。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三四年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丝伤感。

我到底在做什么呀?当孩子的作文没有签字的时候,我只是一味要求:该签的字一定要签,这是家校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可是,我真正思考或是调查过小佳为什么没有签字吗?一个如此痛苦的心灵,一篇对自己的妈妈如此怨恨的作文,怎么可能拿到妈妈的面前、怎么敢拿到妈妈的面前让她签字呢?

“走进学生的心灵”,说起来很容易,可真正要做起来却很难很难,这需要教师不放过任何教育细节。就像上文中的签字,如果真的了解学生,调查学生不签字的原因,也就不会强行要求。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安慰小佳受伤的心灵,和她沟通聊天,会是另外一种教育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小佳和我沟通不畅。如果小佳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真相,我还会要求她签字吗?我是否真正和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虽然我总在告诉他们: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如果是朋友,这样的苦衷会不直言相告吗?看来,我们之间并不是朋友关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在日记中聊天,是不是虚伪的平等与虚伪的真实呢?当学生有什么知心话语的时候,直言相告不是更好吗?是不是如学生所说,和学生交往的时候,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看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北京育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