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赵老师上的一节数学教研课《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1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2只小船需要2个7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并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1个7,2个7是14,21是几个7相加的和,28里面有几个7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观察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较;

其次、自由背口诀的时间稍长了些,还可以多换几种形式背更丰富学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