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材缺乏操作的普适性──因时因地改编教材

我们的孩子为何怕上习作课?就是因为拿起笔来,脑子里面空空的,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写什么,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因为教材中的有些命题实在是无从下手,如 “我的一件小发明”“我成功地改造了……”(填一事物)这样的命题习作,农村孩子看了是一愣一愣的。该写什么,怎么写?(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也是一头雾水。)其次是教材中每个单元要求的大多是一些命题或半命题习作。教材针对全国各地学生,不可能照顾到地域差异,大多是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偶有新鲜点的命题,也许是适应了城市学生,这样一来就只能逼着农村孩子撒谎。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老师们不要囿于教材(虽然它是系列的、有序的),而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出符合单元习作要求、能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文题。另外,教师可以在每次习作前一两周,预告学生习作内容与要求,提醒学生留心观察、搜集与习作有关的素材,做好作前准备。同时,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安排一些读写(片段)练笔,为正式习作做好必要的铺垫。

五、缺乏个性化指导──做学生的习作伙伴

传统的习作指导,尽管学生的习作规范了,达到了各年段习作的总体要求,但我们认为当前学生习作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体现。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习作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单一的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教师的习作指导核心应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习作上,成为学生习作上的合作伙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