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尽管我们在指导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写得空洞单调,干巴无味。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爱写乐写。

一、缺乏生活积累──丰富生活体验

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与积累,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精心安排每个节日。春节搞个慰问活动,让学生帮助军属做好事;三八节,给妈妈送份礼物写封信;再如周末,布置一些生活作业,像做一道菜,洗一次衣服,做一件小制作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支农,帮农民插秧、割稻子,锻炼几天,出一身汗,滚一身泥,体验劳作之苦,凡此种种,不但能积累材料,还能学到和收集到来自群众的鲜活的口头语言。这样,习作时,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苦差事”就会变成“愉快事”。

二、缺乏语言积累──多读多诵多摘记

学生害怕习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语言积累,语言贫乏。而导致其语言贫乏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为了应试,语文教学成为语言文字的游戏。不从本质上认识语言积累的重要,不从实际行动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积淀,就会使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三、缺乏构思技巧──学点构思之法

小学生习作虽是自由表达,但仍须学些构思技巧,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如何学?一是在课堂上从教科书中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篇的;二是在课外阅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必定有限,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捕捉文章的写作特点,习得构思之法。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就可模仿其“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特点描写《我们的校园》;在阅读类似于《落花生》这样的素材后,就可进行借物喻人的练笔等等。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习得构思之法,就能把话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确。

四、教材缺乏操作的普适性──因时因地改编教材

我们的孩子为何怕上习作课?就是因为拿起笔来,脑子里面空空的,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写什么,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因为教材中的有些命题实在是无从下手,如 “我的一件小发明”“我成功地改造了……”(填一事物)这样的命题习作,农村孩子看了是一愣一愣的。该写什么,怎么写?(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也是一头雾水。)其次是教材中每个单元要求的大多是一些命题或半命题习作。教材针对全国各地学生,不可能照顾到地域差异,大多是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偶有新鲜点的命题,也许是适应了城市学生,这样一来就只能逼着农村孩子撒谎。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老师们不要囿于教材(虽然它是系列的、有序的),而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出符合单元习作要求、能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文题。另外,教师可以在每次习作前一两周,预告学生习作内容与要求,提醒学生留心观察、搜集与习作有关的素材,做好作前准备。同时,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安排一些读写(片段)练笔,为正式习作做好必要的铺垫。

五、缺乏个性化指导──做学生的习作伙伴

传统的习作指导,尽管学生的习作规范了,达到了各年段习作的总体要求,但我们认为当前学生习作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体现。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习作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单一的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教师的习作指导核心应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习作上,成为学生习作上的合作伙伴。

六、缺乏自由表达的空间──放飞心灵自由表达

过多的限制、成人化的标准捆住了学生言语表达的个性和创造性。一提习作,学生就感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习作这么难?因为学生只要一提笔就会受到老师的限制。什么开头要怎样,过程要怎样,结尾要注意什么;什么习作要有中心、有条理,结构要完整,语言要优美、生动;什么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品质,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再加上老师用“创作”的标准指导、要求学生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厌倦习作,害怕习作。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应不设条条框框,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此训练,学生是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表达欲望,其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会在不断的练笔中得到提高。

七、缺乏积极的评价方式──赏识加高分

学生之所以对习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习作,还与教师批改习作的方式呆板单一有关。我认为,对学生习作要积极评价,多就少改,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少提或不提学生的不足,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或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句子,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大加赞赏,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这个句子写得真生动。”“这个题目定得好,题材新,视角新,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亲近习作,喜欢习作。

对学生的习作还可以用高分激励。只要学生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文从句顺,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给高分。能得80分的,给他90分;可以得90分的,就给他100。甚至可以突破100分大关,给他来个120分,150分。你想,当你的学生看到这么高的习作分数,他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如果次次习作都可以得到高分,每次习作他都可以高兴一次,那么,他还会害怕习作吗?恐怕盼习作还来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