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主旋律,它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富于创新精神、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现代公民。但是纵观学生的成长轨迹,随着学习的深入,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学生的学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质的飞跃,可道德水平却往往没有太大提高,有的反而退化了,出现高中生、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不及小学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学校重学科成绩、轻道德教育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学科教学得法,而德育不得法。本文从分析学校学科教学方法入手,剖析德育的失当之处。借鉴学科教学方法,总结合乎实际的德育原则,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面向实际——接受性原则

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只有学生认可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学生才会接受教育,也才可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科教学在重视学生的接受性方面比德育更为成功。如数学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编制了合理的教材体系,以教材为载体,把各种数学能力分解到各册教材的各章各节内容中,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踩着合理的步伐向前迈进。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先安排学习数数,从1、2、3开始,再学习自然数的加减法,再学习九九表,再学习除法,引出分数,再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再引出分式的加减乘除等等。而德育虽然也有各年龄层次的培养目标,但缺少学科教学那样细化了的分层目标及适合学生的教材体系。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星期一都举行升国旗仪式,采用的形式千篇一律。我曾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在干什么?”许多孩子回答说在做游戏。再如,每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全国上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采取的形式都是学生给老师擦、修自行车,打扫学校卫生死角等。如果说升旗、向雷锋学习这些德育内容的认知层次相当于数学教学中的高中内容,那不是让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高中生都念高中数学吗?学生怎么可能接受呢?怎么谈得上德育的实效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借鉴学科教学方法,我认为德育必须面向实际,坚持接受性原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分层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避免忽视学生的年龄实际,提出过高的德育要求;避免忽视学生的心理接受性,导致德育的无的放矢;避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德育的“外紧内松”。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实际,从学生的原有德育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做起,开展系统的、连续的、科学的、易于接受的德育活动,像学科教学一样编制一套易于操作的教材体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