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靠自己在实验中学会的。

有人担心,孩子年龄小,不会观察,不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怎么办?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让我们看到“方法”这东西,也是一种知识,也不能靠别人灌输,而要靠自己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才能“悟”出来。开始观察时总不免要“胡想、胡说、胡干”的,但是在干的过程中就会发生观察活动的事实,然后再引导他们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加工。步骤不对的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试,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

我们现在的教学班,通常达几十个人,尽管用同一教材又在同一时间内学同一内容,进行同样的观察活动,但是由于各人的需要、愿望、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观察的目的、方法、结果也不会一样,无法强制统一。我们需要统一的是研究的方向要大体相同。像《蜗牛》一课的科学现象是“蜗牛怎样和环境相互作用”,所有的观察都引导孩子从“相互作用”角度去思考,兰本达教授头脑里的概念是:“生物根据它们的遗传性跟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在具体观察中是尽量地鼓励孩子们主动、独立,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蜗牛。从孩子的角度讲,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假设兰本达的问题提出来,那就可能破坏了孩子们对蜗牛的神秘感,减弱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积极主动的、独立而热火朝天的观察活动了。所以,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实践出真知”的规律,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观察中学会观察。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