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Darwin)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因此说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第二,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需要、活动中的多种情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高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第三,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如语文课中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节的记述、情境的介绍、景物的描写,自然课中的对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

第四,观察力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也不能具有丰富的表象,因而不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2)和(3)阶段。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属于(3)和(4)阶段。

这与埃尔金德(D.Elkind)和凯格勒(R.R.Koegler,1964)的研究结果一致(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对儿童说:“我要给你看一些画,每次只看一张。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实验结果表明,71%的4岁儿童只看到了图片的个别部分,9岁儿童中仅有21%的人作这种回答,即9岁儿童中有79%的人既看到了一张图片中的部分,又看到了整体。这个实验提示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发展的过程。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