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础教育课程不能适应地区差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宏观了。参加设计课程的专家学者对他们所研究的学科了如指掌,但是对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往往一窍不通,他们不过问学生想学什么,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要求,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知识结构、理论系统去构成学科内容。同时,他们也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状、各个地区存在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文化不同,已有的教育水平不同,思维习惯和习俗观念也不同,特别重要的是经济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行相同水平的课程是行不通的。即使要强制执行,成效也不会显著。这里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要让全国各地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English/" class=kk>英语课。这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恐怕已经晚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对于中部地区则勉强可以接受;那么在西部贫穷地区推行起来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从教师这一点就很难有保证,落后山区的教师的基本知识水平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负担起对学生传授系统、准确的英文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作为参考:

(一)强调德育,重在落实。

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青少年道德水平有所退化,现在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号召增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我国历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足够的,但往往在现实中落实的程度不够。我们不能只重于一些形式、口号,而去草草应付。举国上下应该切实行动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具有顽强的道德约束力。在学校,教师应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关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鼓励学生逐步地控制和有秩序地处理自己的精力、冲动和情感,这是道德训练的根本;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同情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建良好的班级体促进学生的道德健康发展。在家里,家长要关注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创建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来影响孩子;在处理一些细小的问题时要教给孩子怎么样做才是对的;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待人礼貌、与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德。除此之外,社会也要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道德水平的提高。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