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的不断调整,小学优化教学网点布局工作的深入开展,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使更多的走读生进入校园住校。小学生年纪小,正处在身心发生巨大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品质尤为重要。

初次在寄宿制小学工作,就听到老师们发牢骚:这个学生没完成作业,那个学生不讲究卫生……我也在班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小姑娘,她总是显得羞怯胆小,自卑孤僻,脸上从来没有笑容。每天的作业她都不能完成,而且经常做一些不大不小令人讨厌的事。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几乎没有人愿意和她做同桌。我批评过她好多次,可她仍然我行我素,不见好转。看着她孤单的身影忧郁的神情,还有同学们对她的冷眼,我既为她着急,也为她难过。于是我改变了做法,开始关注她的课余生活、了解她的家庭情况。通过一些了解,我发现有一些农村学生家长一般不注意做好孩子入校的心理准备,只负责周一与周五的接送,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学生住校后,对新的环境不熟,又远离亲人,远离父母的怀抱,整天沉浸在思念父母的情绪中,很容易形成孤单的心理,一些学生内向、孤僻、自卑,常常不能完成作业,不注意个人卫生。其实,这些学生很小就住校,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作为老师,我应该关注她,关心她。

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试着与她沟通,向她倾注了我真诚的帮助。通过与她谈话,辅导作业,一起活动,多鼓励,营造和谐自然的理解氛围,激发她的勇气。这位同学慢慢地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她体会到了我对她的亲近感,感受到了我对她的信任和期望,她逐渐变得敢于向我敞开心扉,开始听我的话了。再以后的日子里我引导同学们亲近她,关注她,帮助她。慢慢地,她变得不再那么孤单了,找回了属于她的快乐,当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她的学习进步了,早已变得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课堂上积极参与,班级的事物、活动,总是那么热心。她终于转变过来了,那是因为,我为她撑起的心灵的保护伞使她找回了信心和勇气。很多时候,批评、说服、开导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只有靠我们的爱心和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学生。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真正使其懂得事理,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学生虽然在个性、天赋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批评,而是去帮助、赏识、激励。

但凡老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在工作中,有这样的有趣现象: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法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注重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这是一种互相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着心灵上的互相沟通。

爱是理解的别名,教师的“爱心”是对学生无形的感召力,教师的爱是学生无声的榜样。师爱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前提。工作中我们注重以爱育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充满爱心的育人环境,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作为一名教师,爱优等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后进的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就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校里,对待他们不能因为成绩好特别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善,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能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就是育人,育人就是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得到发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如愿以偿地当选为部长,人们都跑来向这位母爱祝贺,祝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儿子,她正在地里挖土豆呢。”人们惊讶之余,无不为这位伟大母亲对待儿子一视同仁的做法所折服。想一想,我们对待这些远离父母住校生活、学习的学生就不能一视同仁吗?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优异的成绩,但可以使他们都有勤劳的双手、诚实的心灵。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每个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差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使之充分发挥。我们要以正常的心态,睁开慧眼,为每个寄宿学生开辟一片蓝天,让他们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老师是可敬可亲的!让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