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北朝是以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等)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但是它们积极地学习和模仿汉文化,因此,从总体看,它们并不是原始的游牧文化。相反,它们接受了更多的儒家传统文化,如北齐北周时还企图以《周礼》来建立一套政治制度。此外,东汉以后,从印度、中亚、前北凉传人了佛教思想。魏孝文帝迁洛阳后,由于几代太后都信佛教,佛教更加盛行。魏宣武帝时来自南天竺的菩堤达(Bodhidharma)大师从南朝到北朝后大讲禅法,主张静坐修行,破除妄想,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他反对南方那种混杂佛学和玄学的讲经,创立禅宗。这禅宗后来又由北方传到南方,成为佛教的一大宗派。洛阳有佛寺一千三百多所,北魏全境达三万多所。北朝的统治阶级曾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今山西大同的云岗、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造了大量佛像。云岗石窟,基本上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一直延续到唐代。北魏和西魏还对十六国时开凿的敦煌石窟继续修建。南朝的佛教寺院虽然不及北朝之盛,但是相差也不太多。为什么这时期佛教如此流行、兴盛,其中的原因只有研究佛教史和哲学史的学者才能正确回答。而我们认为由于战争连绵不断,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这里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是决定于如何对待这些矛盾、思想文化的方式。

这时期南朝的学者,除了接受佛教思想以外,他们也接受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尤其是道家的崇尚自然观点。他们虽然也阅读儒家的《诗》、《书》、《仪礼》等书,但是他们常常用老庄的哲理去解释它们,称为“玄学”,就是只谈玄而又玄的抽象的观念,而不着实际。西晋王弼和郭象为老庄的着作作注,实际是为他们的自由散漫不受拘束的生活辩护。他们认为“道”就是“无”,但“无”不等于零,而是没有形状的物体,因此它就是“道”,是观念。由“无”而产生 “有”,“有”就是物和存在,故此《道德经》说:“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