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住生成点,引领学生与问题对话

合理利用教材,就要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时,当我们正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我并没有担心影响上课效果而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我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我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还是默不做声的站在那里,其他同学们都盯着他。我知道现在让他开口很难,我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我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我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到。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

在处理这节课中生成的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中,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生在对话中,迸发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得出最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的感觉。

三、点击空白点引领学生与实践对话

新教材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这就让对话中的学生与文本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园,学生再不是被动的、游离于课本之外的旁观者,不是倾听的一方,而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他们的感受、思想、感情和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进行表达,引领学生与实践对话,摆脱了学生与传统教材之间存在的单向、接受、记诵的弊端,而转变到学生与新教材之间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让学生在倾听教科书这位朋友说话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这位朋友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逐步深入,教材愈发丰满,学生愈发个性张显!

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二下)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画画家乡的风光”的活动,在教材中留有给同学们画画的“空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发现和感受,抒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出教育对教材留白的创造性使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已喜爱的方式“补白”,敞开自己的心灵,在实践中和同学对话,与教材对话,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个性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笔者相信,继续深入地研究对话,拓展对话将成为课堂艺术新的生长空间;继续深入地观照对话,推动对话将完善课堂意义新的建构;继续深入地平衡对话、完善对话将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新的追求。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