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

古文: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李广简介】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家世:

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自秦时就有的官职)《晋书·凉武昭王传》记载了李广的家世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文帝时期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汉中郎,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汉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景帝时期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飞将军李广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邪(yé)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射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李广等人全身而退体现了其临危不乱且有急智的良好品质,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此不可取。

武帝时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领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程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这是程不识对老战友李广委婉的批评。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最后军臣单于察觉了汉军的谋划撤退,马邑之围无功而返。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军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李广任骁骑将军,率军出雁门关,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 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但李广展现出的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的由来。

李广赋闲期间,曾和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蓝田南山,今陕西蓝田县东。蓝田南山是显官屏居游乐的地方。魏其侯窦婴谢病,亦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中隐居游玩。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夜间宵禁,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大声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入辽西,击败了屯兵渔阳的韩安国。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候,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过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成语死灰复燃的由来,韩安国受辱后展现的是其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郎中令”是掌管宫殿门户的官,但实际权力很大,是皇帝禁内的主要职能官员。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汉中郎的堂弟李蔡,“蔡为人在下中”,“下中”,即《汉书古今人物表》之第八等,下等之中。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景帝时,李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位至三公。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引诱他们投降,来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们投降的当天我就杀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后来武帝终于任命其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部队正面袭击单于,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希望做为先锋正面对抗单于,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出征时总是遇到各种状况,暗地里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正面对阵。李广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或者向导死亡(军亡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漠北之战,卫青“见单于兵陈而待”,李广赵食(yì)其(jī)却“失期”战时不曾赶到,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 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此战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精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卫青乘胜向北挺进,攻入颜山(今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汉军在此驻留一日,然后放火烧毁赵信城及城内未能运走的余粮,回师南下。到达漠南之后,卫青与李广、赵食其会合。

会合后,由于要向武帝汇报此战的经过,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卫青便“使长史急责广之莫府对簿”,“之”,前往。“簿”指文书法令。这里的“莫府”,有两种可能性,一为卫青的幕府,一为李广的幕府。两幕府都有文书为依据,皆可对质。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李广死第二年,李广的弟弟李蔡因罪自杀,之后李敢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难封侯】

天降卫青

马邑之谋虽然落空,汉匈还是撕破了面皮。汉武帝醒悟不该重用韩安国,于是处心积虑培养新人以为大将。他的目光落在小舅子卫青身上。

说起来卫青也是个苦命人,典型的苦出身。他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生父郑季是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私通,生下了卫青。那婢女夫家姓卫,所以被称作卫媪。卫媪丈夫已死,独自一人带好几个孩子,压力很大,于是就把卫青送到郑家。作为私生子,卫青在郑家的童年可以想见备受歧视与冷漠,整天放羊。长大后,他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改作卫姓。

卫青曾经跟随平阳公主到过甘泉宫,那里有个服役的囚徒看看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但将来定为贵人,可以封侯。”这话英布相信,从小受苦的卫青可不信。他笑道:“我身为人奴,每天不受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望封侯?”

后来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他的命运随即拐了一个大弯。不过不是一帆风顺,开始还是担惊受怕:卫子夫怀孕后,“金屋藏娇”的主角儿、皇后陈阿娇大为恼怒。因为她自己一直没能生子。怎么办呢,卫子夫不能动,那就动她的弟弟,杀鸡骇猴,敲山震虎。于是她们随便找个借口抓住卫青,准备处死。卫青为人不错,交到了好朋友公孙敖。关键时刻,身为骑郎的公孙敖找来几个帮手抢出卫青,这才保住汉朝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大将。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虽然恼怒,但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那边是集岳母姑母于一身的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以及自己的老婆陈阿娇。卫青遭遇这等风险,完全在于职位卑微。这个好办,汉武帝将他升职为建章宫监、侍中,让他整天在自己身边活动,后来又提拔他为太中大夫,在他身体外边挂了厚厚的装甲,常人奈何不得。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掠牛羊抢人口杀边军。汉武帝立即下令,全面回击。

汉武帝的总体部署是四路出兵,分段截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四位将军互不统属,分别带兵一万出击。这四人中,李广、公孙贺是沙场老将,公孙敖少年从军,也经历过战火洗礼,只有卫青是大姑娘上轿。毫无疑问,汉武帝的安排有任人唯亲之嫌,四位将军有两个半与卫家沾亲带故:卫青不说,太仆公孙贺是汉武帝的连襟,他娶了卫青同母异父的大姐卫君孺;公孙敖冒死搭救卫青,利人利己,等于在跌停板上抢了个涨停板,“由此益贵”。皇帝一开恩,确实浩荡,就连小姨子的情人都能照顾到:卫青的二姐卫少儿是陈平的曾孙陈掌的老相好,等汉武帝与卫子夫成就好事,“上召贵掌”: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也算是连襟。当然后面正式连了襟。

不管怎么说,公孙贺和公孙敖过去都有官职,只有卫青从骑奴而平步青云。汉武帝此时却有私心。当然,他心里还是作过一定程度的掂量,看出卫青某种程度的才能,方作出这等重大部署。他那样的帝王,不会平白无故地胡乱委派。最终的结果证明,这个部署基本没错:公孙贺出击云中,没碰到匈奴军队,原样回师;公孙敖吃了败仗,损失将近七千;卫青非常幸运:上谷之敌非匈奴主力,卫青指挥所部将其击溃后,一路追击,直捣匈奴人祭祀天地祖先的圣地龙城,斩首七百多人。当然这次卫青究竟有没有打到龙城,尚有争议。因为一般认为龙城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距离大大超出当时汉军通常的作战半径。

这个且不说,只说李广。他真是个倒霉鬼,一出塞就碰到单于带领的主力。敌军势众,是汉军的数倍,李广陷入团团包围。他虽然拼命抵抗,但毕竟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单于久仰其威名,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要活捉他,所以他才拣条性命,被匈奴俘虏。

李广当时已经受伤,无法骑马,匈奴骑兵便将他搁在绳子结成的网袋上,用两匹马在旁边拽着,像吊床那样。这样走了十多里,李广心里一直琢磨该怎么办。他决定装死,寻机逃脱。时间一长,匈奴人渐渐失去警觉,正好此时过来一个匈奴少年,胯下有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一手抢过他的弓箭,一手将他推下去,随即策马扬鞭向南疾驰。煮熟的鸭子要飞,那怎么能行!数百匈奴骑兵紧追不舍。李广一边奔逃一边回头放箭,最终逃脱追击,收集余部撤回长安。

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对于卫青的表现,汉武帝甚是满意,但考虑到其斩首数量不足千级,不到封侯条件,只赐爵关内侯。所谓封侯,是指封为彻侯,因为避刘彻的讳,又改为列侯,或者通侯。关内侯比列侯还差一级,没有食邑或者只有象征性的食邑;李广兵败被俘,部队伤亡惨重,应当斩首,汉武帝爱才,下令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公孙敖也被褫夺了将军印。

有损英名

前面说过,李广虽然长期为官,且俸禄不低,有两千石,但素来不置家产,所以家无余财,那笔保命的罚金迟迟凑不足数。据说还是卫青暗中资助,这才得以解围。拿钱赎命是当时的通常做法,司马迁也是定了死罪,但家贫,财货不足以自赎,这才受了屈辱的腐刑。

无官一身轻。去职后的李广闲居无事,经常跟灌婴的孙子灌强一块儿,到蓝田南山射猎。他身材高大、臂长如猿,骑射很有天赋。包括其子孙在内的很多人跟他学射,但无一人后来居上。这个人不善言辞,闲居时也以射箭赌酒为乐。可以说,他凭生的乐趣都是骑射。有天晚上,他带着一个随从,外出赴酒场——飞将军名声显赫,想来乐意请酒者甚多——酒这玩意儿,一旦喝上就很难刹车,因此回来时已经更深,结果在霸陵碰到麻烦:霸陵县尉——主管政法的副县长——也多喝了两杯,因此借着酒劲上前呵斥,不让李广通行。随从赶紧上来打圆场:“这是前任的李将军。”言外之意,您不看僧面看佛面,还是高抬贵手吧。但这个县尉丝毫不给面子,一定要秉公执法:“就是现任将军,夜间也不能通行,何况前任将军!”到底扣留住他们,次日早上才放行。

难怪霸陵尉不给面子。因为他们经过的地方,虽然只是霸陵县的霸陵亭,相当于今天的村,但却是文帝的陵寝重地。所以他虽然贵为副县长,却也得经常过来巡视。

回头再说匈奴,上回被卫青捣了龙城圣地,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第二年他们就卷土重来,先攻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杀掠两千多人,斩杀辽西郡守,然后继续向西,猛攻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驻守渔阳的是老将韩安国。他几乎全军覆没,只好龟缩在城内,等待援兵。匈奴横扫辽西、渔阳之后,进一步侵扰雁门,杀掠千人以上。

边境烽烟四起,长安已经不安。关键时刻,汉武帝想到的还是两个人:李广和卫青。他任用李广为右北平(郡治平刚,今河北平泉县)太守,安定边境;令卫青统兵三万,直出雁门,正面迎击;材官将军李息出代郡,策应卫青行动。卫青一到前线即与匈奴展开激战,最终匈奴惨败,留下数千具尸体。卫青两次出征全部获胜,更兼背景特殊,因此声名鹊起,立即成为与匈奴周旋的当然主帅。

而李广呢,非常不幸:他名气实在太大,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听说他镇守右北平,因此纷纷绕道,好几年都不来打扰。这对于军民而言当然是幸事,但对李广却未必。因为这意味着他没有立功封侯的机会。

李广为右北平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因为没有战乱,他主要干了两件事,一先一后,一好一坏。先说好事。

这事要从本文开头的那首诗说起。李广这人还真是喜欢射虎。一听到哪里有虎,就赶紧过去围猎。有次出猎,他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以为是老虎,赶紧张弓而射,当然是一射命中,整个箭镞全部射进了石头。可等到那发现不是老虎,再怎么射也无法射进去——可见人体的应激反应之强烈。镇守右北平期间,有次射猎碰上恶虎,猛烈反扑,将李广扑伤。李广带伤与老虎周旋,最终还是将其成功射杀。

拿现在的观点看,这事也算不得好事,李广得承受刑事责任;说这是好事,主要是相对下面这事而言。这件事实在有伤将军名声。尽管汉武帝并未处罚。

事情的缘由还在于霸陵县尉不给面子。李广被重新启用为右北平太守时,请求调霸陵县尉随军。这点小事,皇帝当然要玉成。接到命令的霸陵县尉估计心里就在打哆嗦,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进大营,人生随即走到终点。李广立即将他开刀问斩,然后上表谢罪。此时汉武帝是何反应呢?他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上说:登车不抚车前横木向人致敬,碰上丧事不穿丧服,统一全军之心,协同将士之力,提兵兴师,征伐不顺,方能一怒而千里惊惧,号令一出万人振奋,声名威势震动蛮夷邻国。报仇除害正是我对将军的期待,您若叩头请罪,岂不令朕失望!请您迅速挥兵东进,到白檀县稍事休整,预备抵御匈奴对右北平的秋季攻势。”

这事发生在李广到达右北平之前。汉武帝确实没当回事。一个小小的县尉,价值怎能抵得过守边御敌的大将。尽管皇帝不怪罪,但李广在这件事上确实大大失分,显得气量确实狭小,胸襟不够豁达。我们不妨看看韩安国的风度。

刚刚在渔阳惨败的前御史大夫韩安国曾经身陷牢狱之灾,受尽狱吏田甲的侮辱。韩安国实在受不过,就威胁道:“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的回答则是更进一步的侮辱:“你能复燃?那我一泡尿再把你浇灭!”后来韩安国不仅死灰复燃,还燃起熊熊大火,被拜为梁国内史。田甲得到消息,准备溜之乎也。韩安国放出话说: “他不逃走,我就不杀他;如果敢逃,我一定灭他九族!”田甲不敢逃跑,找到韩安国赔礼道歉。韩安国见了过去的仇人,笑道:“你撒泡尿给我看看!”最后不但没有为难,反而有所善待。

韩安国当时到底身为阶下囚,韩信彼时也吃不上饭,相似性不够强烈,而唐朝时吕元膺夜间丢了面子的反应,则与此可有一比,我们不妨看看。这事也出自《国史补》。原文如下:

吕元膺为鄂岳都团练使,夜登城,女墙已鏁。守者曰:“军法,夜不可开。”乃告言中丞自登。守者又曰:“夜中不辨是非,虽中丞亦不可。”元膺乃归。明日,擢为重职。

这个守者语气当然比霸陵县尉客气一些——谁让后者喝过几杯猫尿呢——但却是两次拒绝首长,第二次还是在首长表明身份之后。吕元膺远非名人,名气无法跟李广相比;当然,其胸襟气度,也没法跟李广相比。

河南之战

郎中令石建死后,汉武帝从前线召回李广,让他接替,职责是主管宫殿门户的守卫。这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官职,相当于侍从武官。石建是万石君石奋之长子,其卒年《万石君列传》不载,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资料表明,李广出任郎中令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可见李广镇守右北平是从元朔元年至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8年至前123年的六年里。

在此期间,汉匈两军的主战场不在东边,而在西部。汉朝以卫青为主帅,相继发起河南之战和奇袭右贤王之战,全部报捷。这就引出一个疑问:《史记》中关于匈奴闻风丧胆、“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说法,究竟是实情,还是司马迁的溢美之词?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匈奴左贤王部盘踞于东部。公元前127年,他们再度侵略上谷和渔阳,杀掠甚众。但此时汉武帝的目光,已经转向西部。活动于阴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部,以及占据河南地的楼烦王、白羊王,才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河南地,北接阴山,南距长安不过七百余里,西与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统辖的河西地区相接,东则威胁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云中。蒙恬曾经收复河南地,但秦末汉初,冒顿单于又乘虚而入,将其作为南下的前进基地。

汉匈以往的作战模式,都是匈奴侵袭,汉军御敌,随处灭火。在长达千里的边境线上如此疲于奔命,自然不是办法。汉武帝决定主动攻击,南下河南地,切断匈奴东西两部的联系。公元前127年,就在匈奴不断袭扰代郡、雁门时,汉武帝置之不理,第三次派卫青出征,目标锁定河南地。卫青随即统帅数万大军,从云中出发,沿黄河北岸迅速北进,一举攻占高阙。高阙在今内蒙的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在这里有个巨大的缺口,故称高阙。这个要塞是河南地通往单于王庭之间的咽喉要地。卫青拿下高阙,基本等于卡住了白羊王、楼烦王的脖子。

接到消息,白羊王和楼烦王起初还不敢相信。这毕竟是汉军多年来的首次主动进攻。卫青当然不会给他们琢磨回味的时间。占领高阙后,他分兵构筑阵地部署好防御,随即带领主力迅速南下,沿黄河直接杀到陇西。此时白羊王和楼烦王才明白过来,汉军已经玩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游戏,这回要直接包饺子。因为在谋略阶段的失分,匈奴毫无还手之力,白羊王、楼烦王留下数千具尸体、十多万头牲畜,好容易才冲出包围圈。从此以后,河南地,也就是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再度回归中央政府。

对匈奴开战以来,汉军还是首次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他们完全摆脱了以往的作战模式,长途奔袭、迂回包抄,在战略上完全处于攻势。卫青因为这项军功,而受封为长平侯。

为了巩固河南地,汉朝在那里设置朔方、五原二郡,从内地移民十多万前去定居,派将军苏建指挥军民,在今内蒙乌拉特旗南部筑朔方城,同时修缮长城。这一切完成之后,河南地还是跳板,只不过已经改为汉军进攻匈奴的跳板。

河南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适于农牧业生产。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出发,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匈奴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从那以后,他们多次出兵袭扰:公元前126年冬,数万骑兵进攻代郡,郡守战死;夏天,雁门又遭遇兵火;次年,十万骑兵分头进攻代郡、定襄和上郡;第三年,右贤王南下河南地,进攻朔方, “杀掠吏民甚众”。

不彻底击垮右贤王,就无法巩固河南地。汉武帝决心集中十万人马,分为东西两个作战方向,发起强大的反击。西部作为主要作战方向,由车骑将军卫青直接统帅三万骑兵出高阙,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骁骑将军公孙贺以及轻车将军李蔡所部,兵出朔方,主要战术构想是消灭右贤王部;东部为次要方向,由大行李息、将军张次公兵出右北平,攻击左贤王,以为牵制。

没有人能解释,身为右北平太守的李广,姓名为何没能出现在作战计划上。当然,东部方向这次没有明显的战果,或者说战果太小,远远不当卫青的锋芒。汉军发起攻击时,右贤王无力抵挡,遂主动后退,想以空间换取胜利。他后撤到很远、以为汉军一时无法到达时,便拥娇夜饮,酣醉方休。而卫青呢,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星夜疾驰,连夜追到右贤王的营地。此时醉醺醺的右贤王搂着爱妾睡得正香,突然听见人喊马嘶,野火阵阵,这才明白敌军已到鼻子下边,不觉大惊失色,顾不上指挥部队,就带着爱妾跳上战马,在身边数百名侍卫的保护下,冲出包围圈一路狂奔。校尉郭成等率兵追击几百里,也没能追上——逃跑的速度往往赛过兔子。

卫青千里奔袭,依靠速度而大获全胜:俘虏男女一万五千多人,包括右贤王下面的小王等高官十几个,牛羊牲畜数十百万。汉武帝得到捷报,非常高兴,立即派使者捧着印信,来到边境的军营,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规定所有将军全部归他统率,加封其食邑八千七百户,同时将他的三个幼子一并封侯。

三子封侯,卫青坚决辞谢:“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裂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汉武帝随即下令,将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等封侯,李沮、李息、豆如意以及中郎将绾赐爵关内侯。

如此大面积封侯,从侧面印证了汉武帝对此次战果的重视与承认。匈奴遭此打击,越发恼羞成怒。此时匈奴单于是前军臣单于的弟弟伊雉斜,他决心挽回颜面,于是当年秋天,就派出一万多骑兵袭击代郡,杀死汉军都尉,掠走上千吏民。

这是汉匈漠南会战的导火索。

漠南会战,李广是参与者。他以郎中令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为后军将军。现在回到本节开头的问题,《史记》中说匈奴绕开右北平,几年不来进犯,是不是司马迁的溢美之词?要找到这个答案,得先看看地形。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汉朝边郡,由东到西分别是: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定襄、云中、五原、朔方。在这期间,匈奴的马蹄只出现于渔阳以西,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全都平安无事,左贤王部似乎毫无作为。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已经移兵向西,加入右贤王部,与卫青主力作战;而从李息出右北平、策应卫青行动,最终被赐爵关内侯一事来看,左贤王部没走,还在老地方,所以李息才能建功。

由此可见,右北平平安,并非因为西方战事吃紧,左贤王的主力全部西移。所以简单地推断那是司马迁的溢美之词,毫无根据。

【关于李广的古诗】

 送浑将军出塞

 高适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扌从: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评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军城早秋

 唐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1、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2、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3、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4、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2]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军城早秋》,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赏析】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工部侍郎严挺之的儿子。最初以荫调太原府参军。后累迁为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入蜀,任谏议大夫。肃宗继位,他又任京兆少尹、东川节度使,两度为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代宗广德二年(76d),严武派大将崔旰率军击破入侵吐蕃军兵七万余众,以后又收复盐州城,使蜀地得以安定,因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严武在有唐一代算得上是位颇有特色的人物。他少年得志,屡立战功,官位连连升迁。大诗人杜甫同他交谊甚笃,在其任剑南节度使时,曾投靠于他,得到不少照顾。严武的诗作不多,留传下来的仅有六首,其中《军城早秋》一首,写得很有气势,为历代诸多选本收入。

《军城早秋》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正值唐军与吐蕃军交战之际。严武作为全军的统帅,胸怀全局,腹有良谋,对敌我双方了如指掌,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正因为如此,这首涛虽然仅有四句,却能一气呵成,气魄宏大,简炼紧凑,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昨夜秋风入汉关”,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这一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据史书记载,该年九月,吐蕃军与唐军在边关大战。由此可知,这一笔是记实,然而它又不单单是为了记录时节和天气,而还有更深刻的含意。在我国古代,边地的少数民族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向内地挑起战争,进行劫掠。吐蕃在当时就是唐王朝的一大隐患,屡犯中原。就在一年之前,即公元763年,吐蕃曾一度攻占了长安,使唐王朝统治者极为恐慌。这里的“秋风入关”,正是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

“朔云边月满西山”,紧扣前句,继续以写景暗寓军情。西山,指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又称雪山,主峰海拔五千多米,山上常年有积雪,且岷山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当时西蜀防止吐蕃内侵的军事要塞。此刻岷山怎样呢?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个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我国汉代有位抗击匈奴的名将军李广,由于他率领的军队屡败匈奴,他本人足智多谋,英勇顽强,被誉为“飞将军”。这里正是借李广来形容将士们的风貌。“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试想,吐蕃军队多次与唐军交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甚至连长安也曾攻下,此番攻打蜀地,必然是骄恣无比.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王夫之说:“空际得神”。应该看到,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炼,注重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

此外,这首诗在用典方面也很成功。“飞将”和“匹马还”均有典。《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匹马只轮无反者”句,意思是说全军覆没。此诗四句,两处用典,却不著半点痕迹,无论读者是否知晓,读起诗来都流畅明白,毫不晦涩。

 《塞下曲》六首

 唐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从军行(一作李端诗,题云塞上)

 唐 卢纶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

 覆阵乌鸢起,烧山草木明。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