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地引导)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我长高啦!”):简要交代了“我”对漫山遍野的春笋的喜爱,随即转入对童年时同小伙伴们上青竹山寻找春笋、自比春笋等趣事的回忆,点出了题意。

第二部分(从“这次我一回到久别的家乡”到“简直像要把宇宙着穿似的”):写“我”一回到久别的家乡,便跑到青竹山上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在一场骤雨中与一位放牛娃相遇的故事。

第三部分(“望着孩子的身影和拔地而起的春笋”到结束):以抒情的笔调,把眼前的放牛娃和拔地而起的春笋联系起来,展开想象,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五)阅读第一部分。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思考:“我”的家乡有什么特点?“我”为什么喜爱春笋?“我”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回答。

明确:①家乡是有名的竹乡;②春笋“漫山遍野”、“破土而出”、“冒着尖儿”、“勃勃向上”,令人喜爱;③“我”童年时同小伙伴们上青竹山寻找春笋、自比春笋等趣事,点明了题意。

(六)阅读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思考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第一层(从“这次我一回到久别的家乡”到“干四化哪”),写放牛娃热情招呼“我”避雨。第二层(从“不等我发问”到“他便倏然消失在雨水模糊的翠竹丛中”),写放牛娃的远大理想。第三层(从“找出神地望着这孩子消失的方向”到“他好像啥也没听见”),写放牛娃冒雨挖渠排水。第四层(从“眼看雾需四起”到“简直像要把宇宙着穿似的”),写放牛娃雨后观测天象。

2.分析第一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层。

②“我”与放牛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明确:“我”到青竹山上“去寻找童年的记忆”,遇到“一场骤然而至的阵雨”,使“我”和放牛娃相遇了。

③从放牛娃热情招呼“我”避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有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关心他人。

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放牛娃的形象的?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神态来描写,反映了放牛娃热情、活泼、聪明、天真、健康的个性。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