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一课即将结束时,我结合文本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的理解。

生1:这是一句心理描写,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无奈。同时,这还是个反问句,这个句子引导读者思考,出现这个结果到底该怪谁呢?

教师:“那么到底该怪谁呢?”

生2:怪“我”。原文中有个词是“自做主张”,“我”就是因为没有首先征求父母意见,自做主张把家里贵重的纪念品送给朋友,才导致这个被动局面的!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生3:就是,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信于人啊!父母也不想做坏人啊!他们也在尽量挽救这个局面。文中有一个细节写到,妈妈想用一盒糖来换回羚羊木雕,妈妈是想减轻孩子的内疚,弥补孩子的友谊。

生4:怪“万芳”,她仅仅因为“特别喜欢”就轻易接受朋友的贵重礼物,这是不合适的。

教师:“怎么不合适呢?”

生4:她没有问清这件木雕的来历,也没有考虑到这个礼物的价值,她沒有站在朋友的角度替朋友考虑!

生5:怪父母。他们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重视孩子的友谊,也不听老人的劝告。他们心里只有金钱!父母的重财轻义让孩子失信于人,让孩子的友谊面临考验,所以父母的做法是不对的。

(此时,一个新颖的观点出现了!)

生6:“我认为也怪奶奶。”

老师:“为什么?奶奶并没有做什么呀!”

生6:“是啊!做为家里的长辈,面对家中不正确的事,她只是说了一句,‘这样做不好吧!’再没有进一步制止,对不好的事情只是无奈的沉默也是不对的!这样等于放纵了做错事的人。”

生7:怪万芳的妈妈。孩子拿了那么大一个木雕回家,她竟然沒有发现,可见她对孩子管理不细致,对孩子就不关心。我文具盒里多一块橡皮,我妈妈都要问我的,你看万方的妈妈多粗心。而且她妈妈发现孩子的问题不问原因就要揍,可见她多么简单粗暴!(学生大笑)

教师:一个反问竟引起大家这么热烈的讨论和思索,足见这个结尾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希望大家也能在自己的习作有所借鉴。

教后反思:这个教学片段在课堂结束后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讨论到底让孩子能学到些什么?

首先是发散思维训练。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思维训练的责任。这个教学环节中“到底怪谁”的问题设置,引发的是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发散思维训练。这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是初中生训练点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从“我,王芳,妈妈,爸爸,奶奶,万方妈妈”的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学生也在个性的解读中,体会到多元理解的趣味和意义。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文学阅读的探险过程”(王荣生),是学生阅读经历中,真实有效的个性体验。特别是,在讨论中班级同学共同形成了全新的思考和理解。

这个环节也是语言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为语文课上的讨论活动,不仅仅是学习多角度看待问题的简单训练,关键要引导学生能从文本的阅读中,一点点梳理出佐证自己观点的细枝末节。学生在说明自己观点时,将散落在文本中的字词句,充分利用起来,学生读出了字面意思背后的弦外之音,也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读出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文本阅读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下生动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也在这个语言实践活动中落到了实处。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是教师“领着学生阅读,帮学生阅读的一个途径,也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理性选择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