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68,69页例一。

教学设想:

一. 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我认为在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中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在确定"口算乘法“的教学目标时,不仅仅满足与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激发下,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生发展作为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

二. 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因此导入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如出示游乐园这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一味讲解和灌输,而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做,这样他们就会有发展的主动权,就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展现生命的自主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口算乘法的方法,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三.在探索中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1. 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主动探索,再探索中来感悟,来解决算理问题。

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在导入时,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几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教学材料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在教学完10乘几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2)新授环节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并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试算20×7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2.在练习设计中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基本达标练习,推进练习,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变化,同时溶入趣味性,如抢答,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3.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作用,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课前有具体分工,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限制好活动时间,教师做好活动小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合作效率。

教学实录:

一. 创情导入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T:期中考试结束了,老师想让大家放松一下,我们去游乐场玩,好么?(出示主题图)

T:小朋友,我们来观察一下,从这幅图,你能发现什么?

S:有好多好玩的啊,有碰碰车,旋转木马

S:我知道了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

T:你能具体说说么?

T: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么?

S:10个人玩过山车要几元呢?

15人玩旋转木马要多少钱?

每个碰碰车里能坐3人,5个碰碰车能坐几人?

(简析: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采用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主要是看学生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主动地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 学习新知

T:你还想提是么,非常好,我们可以在四人小组里每个人提一个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列出算式,好么?给大家3分钟时间,开始。

1. 小组活动

T:有部分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有的在规定时间内还没完成,希望我们都能在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提高我们的合作效率。

2. 小组汇报,老师板书学生算式

S:7人玩登月球要多少元?20×7=140

10人玩激流勇进要多少元?10×6=60

3人玩碰碰车多少元?3×3=9

28人玩旋转木马需要多少元?28×3=

… …

T:真不简单,可有些算式好象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解决,你们是怎么算的呢?(整理板书,只剩下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3. 研究10乘几

T:10×6=60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汇报

S:我们已经知道9×6=54,只要再加一个6,就是10×6的得数了,也就是54+6=60

S:因为10个6就是60,所以10×6=60

S:我们可以把10看成1,1×6=6,再加上去掉的一个0,就是60了。

… …

(简析:这里给出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层次地学生可以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方法。如果只是让几个学习优异的学生单独来回答,虽然表面上看上去课堂节奏紧凑,而且会造成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所以,我尝试让学生独立计算,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就涌现了这么多精彩的方法。)

T:很棒,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结果,现在谁能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10乘几的算式 ,我们来一起做一做。

S:10×8= 10×4=

4. 探究20乘几

T:20×4=80你们是怎么算出得数的?有几种方法,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请组长记录你们组里的好方法。好,开始。

S:汇报

T:板书不同方法

方法一:20+20+20+20+20+20+20=140

方法二:因为10个7是70,所以20个7是140

方法三:将20×7看成2×7=14,再补上一个0,就是140了。

方法四:用笔算2 0

× 7

———

1 4 0

T:其他小组还有补充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S:我喜欢第二种,简单方便

S:我喜欢第三种,又快又准确,第一和四都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S:我同意他的说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我们的乘法口诀,只要补上去掉的零就可以了,方便而且又简单,不会影响到我们计算速度,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了。

T:那么谁再来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好么?

T: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好么?

5. T:能猜出今天我们的学习的内容么?

S:口算乘法

(简析: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答的方法,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完成的很出色。在这个环节,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自然,不能强求,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我探索的真正价值和乐趣,衡量每个孩子的尺子应该是不同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才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所在。)

三. 基本练习

1. 口算下列乘法,并对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6= 50×3= 40×4= 70×5=

2. 发现乘法规律

20×7= 200×7= 2000×7=

T:口算出结果,你们能发现什么?

S:我发现因数的0在增多,积的末尾0也在不断增多

S:我发现第一个因数后面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有几个0

T:发现得真棒!,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可以将题看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算出积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出示20×5= 400×5= 5000×6=

T:你又发现了什么

S:好象和刚才的结论不一样啊,因数和积的末尾0的个数不同

T:那为什么会不同呢?

S:哦,我知道了,一位数乘一位数时,已经满十,多出了个0了!

T:真不错,因此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迎接数学挑战?行么?

3. 比速度

1) T: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练习十五第一题)

2) 看卡片抢答:300×5 60×7 50×8 700×7 60×5 800×4

200×5

四. 巩固应用

1. 练习十五第2题

T:请同学们仔细读题后,列出算式并解答。

2. 练习十五第3题,独立计算

S:汇报:30×8=240(千克)

T: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五. 拓展

180=()×()=()×()=()×()=()×()=()×()

T:最后我们要玩数学接龙游戏,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将这条龙接得最长

。比赛开始!

六. 小结

T: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S:(略)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计算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和把握,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计算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也显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提倡算法多样化,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交流合作能力

素质教育的本质应该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发展上,而每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算法多样化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与机会。在教学这一节课中,计算10×6时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学生给出了大致5,6种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优生可以做得多而深些,基础差的学生也不至于无从下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当发现的自己的方法都是正确时,无论程度如何,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感使学生心甘情愿继续去寻求更多、更好的问题,而没有无可奈何的被迫练习的感觉,这样的参与带有极大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参与中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次探索20×7的计算方法时,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同时还进行了小组交流,向你的组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教师的模仿者,而是独立探索的求知者。这样的教学,教师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为学生的数学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 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每个人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然而在学生尝试练习的时候,算的正确率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既方便有能算得正确呢,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在解决20×7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将20×7看成2×7=14,再补上一个0,就是140了。”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三.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将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本堂课,小组合作真正发挥了它的实质作用,并不流于形式。课前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分工,让孩子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并明确职责。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合作前,我提出了合作的任务以及要求,使学生明确合作目的,就不会盲目行动。并根据讨论任务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合理规定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第一次我初定的时间为3分钟左右,合作任务是请小组看信息提问并列出算式,并记下大家认为最好的问题。规定学生在3分钟能完成。记时开始后,学生分工进行,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协调各组的水平,但总会出现各组活动速度的差异。有些小组提前完成了,那么他们会自觉地坐好,等待没完成的小组,直到大家都讨论完了。但在等待的小组中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两个备用活动。这节课的合作几乎都在3分内完成,所以我没有采用备用活动。第二次活动内容是讨论计算方法,每个同学想出一种,小组记录最好的方法。给定的时间是5分钟。这次比第一次时间要长,这是由活动任务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计算方法就是本课新授内容,任务有点难度,所以学生需要足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