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2.通过阅读课外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3.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石榴,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介绍。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 2.分析石榴的特征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领会文章的中心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

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

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积累词语。

1.观察讲台上的石榴,先请学生向大家介绍有关石榴的情况,然后请熟悉 石榴的学生向同学们补充介绍石榴的有

关情况。

2.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从任意方面进行

口头作文,并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关于石榴的文字材料和刚才同

学的介绍,归纳石榴的特点。

比如:①夏季开花,花多呈红色,也有黄

色和白色。②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种子的肉质层可以加工成清凉饮料。

④花供观赏。⑤果皮可入药,味酸涩,可

以止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

虫积腹痛等症等等。

4.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抓住石

榴的哪些特点来写?积累词语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

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学生朗读、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

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并体会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在描写中

的作用。

2.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

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

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

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

天的心脏”。

①从花的色彩和外形上做比喻。

②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

“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打比方。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

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

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1.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

2.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

头。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

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也

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

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

.共鸣。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

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

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3.通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 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 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怀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1.阅读《白杨礼赞》片段。思考:作者

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寄寓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荔枝蜜》片段。比较两篇文章

的结尾,思考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都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某种信

念和追求。这里要求学生发现其中

的相似之处)

二、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

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进行描写。自拟题目对一种熟悉的植

物做写作练习。如:柳树的依依多情;

松树的四季常青;秋菊的傲霜盛开等

等。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板书设计

抓住事物特征寄托自己感情

本课总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教学反思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课之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更改了原初设想,直接告知学习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出示了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避免了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指导了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我们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我并没有在开始介绍作者时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我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学生展示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了解或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似乎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于是我设置了梯度比较阅读,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则是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一环节成了课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学生除了讲出了预设的答案内容,更能开拓思路,从语言的凝练和与读者形成对话拉近距离的角度赏鉴,甚至有人提到了这是“名人效应”的因素,趁此我鼓励了学生多读名家名作,提高艺术涵养。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现绚烂的光彩。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