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百分之九十七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下的“涩果”。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意识的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长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 

家长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置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溺爱,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必须明确,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进入社会生活,不可能总在父母的身边。没有自立意识和能力,不可能在社会上自由的生活,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 

家长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把爱吃的东西分给大家吃;让孩子去暗的房间去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有了错误就直言批评;平时有意识的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等等。晨晨的妈妈对我说:“从小就不让他受一点委屈,摔到了就赶快扶起来,而且还哄着他,在哪摔到就怪哪的东西,导致她现在摔倒了,就哇哇大哭,等着别人来扶。”我想:如果让她摔到了自己爬起来,让她在多次的挫折中接受锻炼,那么情况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在这一方面一些外国家长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有一个8岁的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妈妈提醒他要带好必备的东西,但这个孩子只记得带自己的玩具就出发了,结果孩子在外面忍饥挨饿。而这位妈妈却说,有了这次经历,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当然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因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