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古诗教学总存在一种畏惧之感,它短小精悍,古今糅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其中的感情,我有些迷茫。回想起之前的古诗教学,大都以读诗 ——解诗——读诗——背诗为教学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诗中的内容。整个课堂呈现着教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状态,孩子的自主权丧失,师累,生奕觉得无趣!这样的教学破坏了古诗的美!深感惭愧!

近来,闲暇时特别留意有关古诗教学的研究,也尝试着古诗教学方法的改变。《乌衣巷》是语文天地中要求会读,会背的古诗,相较主体课文中的古诗来说,要求有所降低,但如何改变一贯陈冗的教学方法,努力从每一首古诗开始吧!

回忆起本次古诗的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为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整首诗【整首诗较简单,没有存在较难读的生僻字或多音字】强调诗歌停顿;

二读,理解字词,联系背景、指导学生交流重点词,【寻常的意思,孩子们基本都能反应是普通,平常;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对王谢两大豪门世族的理解,马上能够反应,是想表达的便是单元的主题——变化】;

三读,联系插图,感悟诗意;

四读,联系插图想象画面,巧的是《乌衣巷》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孩子马上被不一样的朗读,老师的激励性语言激发了自信心!教学课堂呈现出另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2、插上想象翅膀,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在这首诗歌教学中,我没有刻意逐句讲解诗句意思,而是通过几次读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始终描写到的景物、事物,联系插图,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整个讨论的氛围,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我便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首诗是利用课末尾一些零星时间教学的,当然考虑到本诗的特殊性,拓展方面较为简单!同时也引发我的思考:是否可以进行归纳学法,直接将本诗的学法迁移到下一首《浪淘沙》的教学,值得思考、值得一试,毕竟‘授之以鱼’,还不如‘授之以渔’,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