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大家都排好了队准备做操,我站在后面巡视幼儿。猛然间看见第一排右角的陈启凡将站在他前面的卓晗推倒在地,我飞快地跑过去慢慢扶起卓晗。好险啊!差一尺不到就会碰到4寸来高的水泥做的草地边线上。我忍不住大声叫了一声:“怎么啦?”看了看卓晗撞到的地方,红了一点点,就叫配班教师把卓晗抱到保健室去。我瞪着启凡,平时就喜欢动手动脚的,不是在别人书上乱画,就是抢别人的东西,真是一点也不懂事。刚想狠狠批评他,转而又想:好好的没吵没闹,启凡为啥要推卓晗呢?一定有原因的。理智战胜了冲动。于是我压下心里的火气,叫他出列站到旁边,调整好心态,用亲切的语气问他:“启凡,怎么啦?为什么要推卓晗啊?”没想到我这亲切的一问,竟让启凡哭了起来,抽噎了一会儿他说了一句:“我今天不高兴!”好家伙!不高心就可以推人吗?我继续问他:“你为什么不高心啊?”“我妈妈不给我买画片。”启凡脱口而出。哦,原来是妈妈没满足他的愿望就不高心,真是太任性了。我又耐心地询问:“妈妈为啥不给你买画片啊?”想了想,启凡说:“妈妈说我表现不好,没得到10颗星星就不给我买。”原来如此!我对他说:“你想得星星吗?”“想。”启凡看着我点点头说。“你推人摔跤了能得星星吗?”“不能。”启凡终于低下了头。我指着刚才卓晗摔跤的地方说:“你看,要是卓晗的头碰到了水泥的边线,会怎样啊?”启凡看了看那棱角分明的边线说: “会摔破头的,还会出血。”看来启凡已经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了。于是,我突出正题:“你以后不要去推人了,也不去妨碍别的小朋友,和大家好好玩,老师就给你得星星好吗?”“好。”启凡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说:“你现在去好好做操吧!”启凡回到队伍中去了。看着他做操特别认真的样子,我暗暗对自己下决心:借想得星星的机会,我要好好引导启凡,改正他喜欢攻击人的坏毛病,让他做个开心快乐的孩子。

反思: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陈启凡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星星而影响了自己的需要的满足,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于是以一种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所以说孩子的行为后面都是有理由的,成人一定要耐心引导。批评、指责或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如果儿童能抑制攻击,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如果当时我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启凡,就会关闭我走进他心里的大门,我就找不出他推人的原因,也就不能引导启凡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一定要理智思考,宽容孩子的行为,耐心引导,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找到解开孩子心结的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