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 我教孩子们画蚯蚓。画之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以泥土为食,终日不声不响的松土,使土质变得肥沃、松软,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香甜的水果和新鲜的蔬菜。孩子们听得很入神,从他们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蚯蚓很有好感。于是,他们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把蚯蚓加以美化,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看着孩子们的认真劲儿,我应该表扬,但为了让孩子们画出蚯蚓的真实样子和颜色,我说小朋友们画错了,蚯蚓是灰褐色的,跟泥土的颜色相似。孩子们只好按老师的要求又重新“正确”的画了起来…… 这时,有一个孩子说;“老师,蚯蚓为我们做好事,我们应该把它画的美一些,画成五颜六色。”孩子的话令我感到为之一震,孩子们赋予蚯蚓的非自然色彩,原来是体现了对蚯蚓“心灵美”的赞颂,我那所谓的“正确”,不是抑制了孩子们的美好想象、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吗?我为我的所谓“正确”要求而后悔。我马上说;“孩子们,刚才晓晓说得对,蚯蚓为我们人类做好事,我们还是把它画的美一些吧。”这时孩子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把他们刚画的蚯蚓涂上了美丽的颜色。

这一节美术课令我反思了很久。幼儿的审美心理过程始终与真善美相关联。他们对世界,尤其对大自然的观察,往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就像今天的美术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可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美都是以真与善为前提的。离开了真与善,好看的东西会显得难看。细细想来在许多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中,这一现象是很平常的。这一节课最深的体会是:平时我教育孩子们,今天是孩子们教育了我。让我真正领会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

孩子们把蚯蚓画成彩色就是热爱美德的一种内心表现,作为教师应该理解他们的思维,赞扬他们的创造,万万不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迫使他们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