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画书《小熊的帽子》为例

图画书《小熊的帽子》动物憨态可掬,色调温馨,故事线索简单,很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但是和小班这一年龄对照,让孩子理解故事存在两个冲突:一是画面中遇到青蛙和松鼠的画面是比较静态的,光让幼儿自己观察画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二是小熊愿意把帽子给小鸡是心理冲突。小熊因为喜欢帽子,所以才会去找帽子,结果发现帽子成了小鸡的家,要回来还是不要了?

冲突产生教育契机,正是老师支持的价值所在。因此就这两个冲突,我们不断实践,前者要为孩子搭设一个情节支点,把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对话,通过说说听听小青蛙和小熊的对话了解故事情节。后者是先通过老师听讲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幼儿帮助理解小熊最终还是快快乐乐的把帽子给了小鸡。

就阅读方式上,幼儿的阅读能力还很弱,所以尝试师生共读重点部分:帽子飞走、遇见青蛙,后面的情节采用幼儿自主阅读的方式,这里的自主也是在教师支持下的,幼儿可以边听老师讲述边翻看绘本,然后和幼儿聊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梳理重难点情节,最后再完整欣赏,对故事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理解。

一、 形象展示支持幼儿进入情境

活动开始时,老师出示实物“红色礼帽”让幼儿看看戴戴,使得幼儿对帽子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漂亮、暖和、舒适,这正是小熊喜欢帽子的原因,由于非常喜欢小熊才会去找帽子,才会有故事的发展,所以凸显帽子的好处能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 适龄语言支持幼儿理解情节

教师的支持语言要简单且适合小班幼儿。如果语言过长,需要教,幼儿就会没劲。小熊遇到小青蛙,青蛙问“风这么大,你到哪里去?”小熊说“我的帽子丢了,你愿意陪我去找嘛?”可以调整为“我的帽子丢了,你帮我一起去找好吗?”而青蛙说:“好呀好呀,母鸡孵小鸡,我正要给他送点心呢,我边走边找吧。”这句话可以是过渡,老师讲述,不需要学说。

三、线索提问支持幼儿沉浸情境

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明晰且在故事情节中。例如在让孩子感受风的时候设计提问“风吹过来怎么样的呀?”,幼儿可以用动作和呼呼的象声词来表示,而不是“风是怎么吹的”或者“哪里有风呀?”这样直白的提问。又如在让孩子看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谁时,曾经设计“遇见了谁”,后来调整为“前面来了谁”。“前面来了谁”和“遇见了谁”,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答案都是“小青蛙”,但是细细琢磨,却能感受到两句话的不同,前者感觉就是和小熊一起走看见了前面走来的小青蛙,而后者是突然跳离了故事的情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小青蛙。

四、多样方式支持幼儿多元发展

幼儿进行自主阅读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听故事录音。让幼儿体验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但是录音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其中语速要慢,翻页提示时要有停顿,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小提问。二是听老师讲故事。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速率进行,难的地方可以等一等,可以追随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互动。

五、集体分享支持幼儿自主交流

老师要放开,让孩子对看到的东西要有一个分享的平台。“孩子们,好听吗,好看吗,看到什么说来听听。”怎么使阅读更与生活结合,更有灵动性呢?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说说,比如看到帽子找到了,是在哪一页,还看到什么?遇到小松鼠,小松鼠在哪一页?鼓励鼓励,看得仔细找得对。看到小松鼠,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小松鼠说正巧,我也要去看鸡妈妈。让孩子放开来说,才能将活动推到**,实现教师支持的价值,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