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能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因此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较多的是从具体形象的图片中获得直接的感知和理解。但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对文字产生了认识的兴趣与愿望,通过文字的阅读,帮助孩子捕捉到图片的表达信息,了解故事的主题,体验到自主阅读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图文并茂的读本适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能受到孩子的喜欢。

那么,老师在读本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图文关系,让图文的呈现相得益彰,尽大地发挥它的意义呢?

一、“重文轻图”现象有待纠正。

据调查了解,当小学新课标对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提出一定标准后,大家对学前儿童进行识字产生了迫切性的要求,地方上的“快速识字法”等课程应运而生。目前,不少幼儿园在读本教学时也有意无意地把重点偏向了识字教学,并把是否能对读本中的文字熟练地“照本宣读”作为衡量和检测幼儿对读本的掌握的标准。或许,他们有一个自认为合理的重要原因,即必须在识字量达到足够多的以后,才能使孩子独立自主阅读。因此,他们总是焦急的地希望孩子早早跨越图画辅助的阶段,尽快迈入独立阅读文字的状态。针对目前广泛而突出存在的这种“重文轻图”的阅读误区,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指出: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或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是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最主要的问题。

其实,阅读不仅仅是识字,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阅读更重要的是快乐、是能力、是习惯。我们要承认阅读图画本身也是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实际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细致观察一下,孩子经常会绕有兴趣地认真琢磨读本中的画面,会一页一页翻着书念念有词,他们对图画地专注程度一点不亚于捧着文字书。只要仔细倾听孩子们的讲述,发现他们对图画的细节的观察如此细致,有令人惊叹的“火眼金睛”。他们常常能从图画中读出与文字不同的故事,表现了孩子那未受羁绊的想象力。

因此老师不要忽视阅读中的读图环节,不应求识字而舍读图,更不应让识字破坏了孩子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重视读图并不是要漠视读文,只有当二者相辅相成时,孩子既可以在阅读图画故事的同时使创造力受到激发,突破文字的限制让想象驰骋飞奔,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象世界;又可以在文字的朗读中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通过字形与语音的多次重复匹配呈现,建立字形——语音——语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为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不以识字为目的,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汉字。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