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有教学活动起,就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总是以实现或达到某种目标而展开的活动,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目标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目标也要相应的进行创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目标教学呢?我认为要特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的内容从平面到立体

目标教学从开始实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论是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把掌握知识即认知领域的目标作为重点,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就是过去的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在一个就是过去的教学理念陈旧,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实行素质教育或没有深入实行素质教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要求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目标教学也要相应的改变,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注重能力目标,同时也要有情感目标、人格目标等等,凡是能培养人的活动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基本的语基知识可以作为本课的一部分教学目标,同样,理解小男孩的行为,明白小男孩将小鱼儿一条一条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著的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的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通过学生的读中感悟,讨论,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这也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那这一课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做的练习题或测试题的对错情况,得分高说明教学成绩好,目标达成率高。反之,说明教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这一是不争的事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会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应片面的只看结果,只看学生会作多少练习题,认识多少字与词,更应考察学生是如何通过自己的领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在备课、教学设计时就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如:在学习生字词,找生字词时,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不要对照课后的生字表,这样每一个学生有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生字词;记忆生字词时,要求学生研究各自记忆生字词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知识,达到目标。克服了教师限制学生的思维,把结果让学生死记的注重结果的学习方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