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递准确、无误的现代科学信息

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科学正确,避免幼儿错误地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有一次,某位老师在上《手电筒》装配活动时,通过师幼共同的探索,发现只要两节电池同一方向无论正装反装都会产生电流。

看课的老师一片哗然,因为在传统概念中,手电筒中电池正反极不仅与两节电池装配方向有关,还与其在手电筒中的方向有关,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 “双向”循环的技术,但许多教师都不知道这一点。又如:当盒子里的废电池越积越多时,我打电话询问环境保护局“可以送去哪里”,专家却说“近几年所生产的电池是完全符合标准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于是,面对许多学校所设的“废电池回收箱”,是不是有种落伍或虚假的感觉。教师要勤于学习与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节奏,这样在实施环境教育时所传递信息才会是准确、无误,具有科学性。如:当孩子们在讨论上海适合何种垃圾处理方式时,老师及时拿出07年 5月2日的《文汇报》,读了“焚烧产生上海新能源”一文,及时解答了幼儿的问题。

四、渗透和谐、平等的人文关怀

环境教育,绝不是单一性的教育,而是需要与人文教育等结合起来,人的成长既受个体智能发展的制约,也受周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必然将个体发展的教育、周围物质世界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要求。如:“不需要的东西该怎么处理”,孩子们常常会说“旧衣服送给贫穷地区的小朋友”“给我家的保姆吧”等,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老师会想到“不能让幼儿形成将不需要的东西给穷人的概念”,就及时引导“马老师宝宝不能穿的衣服给了我的宝宝,我宝宝穿不下时还可以给李老师的宝宝”。又如:孩子们受到老师的引导,希望将所有的物品都再利用,他们纷纷说“将废弃的矿泉水瓶子洗干净”“放在冰箱里吧,下次秋游再用。”老师则亲切地说“该扔的东西还是要扔的”。从中可见,环保教育虽多,但有效的教育细节却有限,这些教育细节渗透和谐、平等的人文关怀,稍不留意就会和我们擦肩而过,所以捕捉细节体现出一位优秀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对细节处理的变化也标志着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变化。

总之,教师要晓人以理,自己就要懂理,明理;要教育人,自己首先要受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如果言不由衷,说的做的就不是自己的真实思想,只是为了随大流赶时髦,那么就不会取得好的成效。教师既要“宣传”,又要“身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抵制的自己首先要抵制。环保教育,应从教师自己做起。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