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应该成为科学教育的新焦点。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它既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挑战,也是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挑战。因此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在幼儿的心灵中埋下科学思维的第一粒种子。

一、科学教育应该给幼儿什么

在科学教育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对于“科学教育应该给幼儿什么?”这个核心价值问题的回答,却已经有了多次转向。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大致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技能、再到重兴趣的发展过程。也许在10年以前,还会有很多幼儿园教师把传授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在10年后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比让他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重要得多。

这一变化实质上是科学观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已不囿于“科学即知识”这样一种传统的解释,而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完整意义的科学,应该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组成的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而探究则是这个结构的核心。因为,科学知识是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方法则是探究知识的方法并贯穿于科学探究过程之中,而科学精神的内核毫无疑问应该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探究心。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无不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中心。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明确“科学即探究”的观点,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1)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也都很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

从过去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到今天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科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外在的、客观的科学知识转向幼儿的学习活动,转向生动而丰富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也是本文提出科学教育要聚焦“科学思维”的背景。

什么是“科学思维”?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简单地说,科学思维就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相信客观知识的存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认识客观的世界。

对于未知的事物会做出猜想,并知道主观的猜想是需要客观事实来证明的。

相信事实,只有在全面地考察事实之后才会做出结论。

通过对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结论,并知道任何结论都是暂时性的,它需要更多的事实来证明,结论也可能被新的事实所推翻。

聚焦于科学思维的教育,应将以上诸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面貌当和传统的聚焦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二者做一比较:

教学重心 聚焦于科学思维 聚焦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的基础 科学是不断探究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固定和权威的结论

教学目标 重视过程,即重视幼儿的思维过程 重视结果,即重视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较多采用探究的方法 较多采用讲授的方法

教师角色 是幼儿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是知识的来源,引导幼儿得到最后的结论,或者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幼儿幼儿角色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 接受确定的科学知识教学结果 幼儿通过探究过程获得对科学的个人的理解 幼儿通过记忆获得科学知识,但也许并不理解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长远影响 幼儿享受思维的乐趣,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 难以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案例“乌龟冬眠吗?”来具体说明二者的差别:

某中班在进行“动物怎样过冬”的科学活动时,教师和幼儿讨论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大家都认为乌龟是冬眠的,唯独一位幼儿站起来说:“乌龟是不冬眠的,我家里饲养的两只小乌龟到现在也没有冬眠……”

这是我在一个课堂上所遭遇的真实场景。幼儿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不奇怪(甚至我认为他是很有勇气的),我们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

就这一问题,我征询了许多幼儿园教师的意见。结果大多数教师坚信乌龟是要冬眠的(这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并没有错),也坚信自己有责任将这个正确答案告诉幼儿,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牺牲幼儿的尊严)来维护“真理的尊严”。如:全班的孩子齐声说出正确的答案、请一个“能干”的小朋友来告诉他、拿出《百科全书》来念一段权威解释、以至直截了当地否定这个孩子的错误……记得我曾向某位教师提议,是否可以请这个小朋友把家中的乌龟带到幼儿园来,大家一起来观察,看看结果会如何?她想了想回答我说:“不行!如果这只乌龟真的不冬眠,我如何向孩子解释呢?难道书上写的不对吗?”

以上所述的观点正代表了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教师被笼罩在知识权威的阴影之下,幼儿更无法幸免。更可悲的是,为了维护知识的权威性,教师甚至可以忽视事实,放弃检验事实的机会,更不用说问题的探究了。

换个角度来看,知道“乌龟是冬眠的”这个结论对幼儿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我们把科学理解成是对周围世界的探究过程,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幼儿一起去探询这个未知的问题。幼儿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他们更需要亲身经历科学的过程,观察、发现、猜想、验证……让我们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

在小乌龟到来之前,大家就可以进行讨论:“它真的不冬眠吗?”――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注意观察乌龟的行动就可以发现事实真相。当然,观察可以让幼儿得到有关乌龟活动的很多细节,这可是书上所没有的哦!

如果大家发现乌龟真的没有冬眠,“这又会是为什么呢?”――幼儿可以进行各种猜想。但是,只有可以验证的猜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哦!

某某幼儿提出,也许是因为教室里有空调,温度不够冷,所以乌龟才不会冬眠。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我们把乌龟放到一个冷一点的地方试试看吧!”――这不就是科学实验吗?

果然乌龟到了室外就一动不动了,看来它真的冬眠啦!“我们终于找到答案了!”――得出了结论,孩子们一定很开心。不过,别以为真的找到了乌龟冬眠的秘密,说不定,别的乌龟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冬眠趣事呢!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科学知识和结论交给幼儿,而是为幼儿开启了更丰富的探究空间。在这其中,随处可见科学思维闪烁的光芒,而与传授知识的教育大异其趣。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将科学教育聚焦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才能触及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灵魂所在。幼儿科学启蒙,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启蒙。从小对幼儿的思维方式进行塑造,养成其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呢?

在讨论具体的教学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科学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做一估价。他们有可能获得一种真正的科学思维吗?幼儿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尽管很多人热情地称“幼儿就是科学家”,我想这主要是针对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究热情而做出的评论,其中多含褒扬鼓励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