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对厘米、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信息窗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信息窗二,呈现的是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借助问题“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入对米的认识,在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厘米和米进率的学习。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子或手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或以某一些物体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表象。

教法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指导法

3、讲解法

4、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出发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只有有量得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想知道吗?谁能看看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是啊,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为了让学生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认识直、认识1厘米、 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了厘米,认识了尺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知厘米,我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热烈的汇报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设计了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环节

同学们,你能用尺子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吗?在学生用各种方法画时,我则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重点指导没有0刻度的测量方法。同学们的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疑问我笑而不答,而是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不论从哪量,只要数出5个大格就可以。

[设计意图:突破了难点的同时,有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四、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利用课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反馈。

五、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2)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使学生再次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善于思考,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六、拓展作业

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手掌的长度,爸爸妈妈的一拃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