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幼儿是怎样思维以及如何形成数概念的。研究表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依赖于动作和具体事物的特点,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的过程。因此,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式的探索来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幼儿自主操作、主动探索与教师指导间的关系,促进幼儿更有效地学习数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倘若能把现在国际上广泛提倡的“动手做”思想科学地应用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987年,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林那·拉得曼(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即动手做)思想,旨在使幼儿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顾名思义,“动手做”即主张让学习者通过动手 “做”来获得他想要的知识。因为科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单纯靠“教”出来的,所以要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受到监护的研究者,他们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来学习科学”、“教师是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和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后来该思想被运用到了科学教育改革之中,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正式引入“动手做”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革新计划。2000年11月,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签定了合作协议,决定开始在我国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在科学教育中提倡的“动手做”’思想难道同样适用于看起来似乎更加抽象的数学教育吗?事实上,只要认真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在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并没有单独列出数学一项,而是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其中,和幼儿园数学教育相关的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与有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内容与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可见,数学可列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前阶段也是如此,适用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同样也适合于幼儿数学教育。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运用“动手做”思想呢?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动手做”十分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行活动之前,教师总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或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幼儿创设一个利于深入的问题情境。而学习数学知识,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及的,同样应该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主动的发问中去探索和发现就在身边的数学奥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观察孩子并帮助他们积累智慧火花的过程。这样,教师就不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幼儿自发积极地“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好的开端,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在幼儿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准备必要的材料进入下一个环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