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本课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游记类文章的认识。

2.学习目标的确定

①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②学习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③学习对照手法的和传神动词的运用。 其中②③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

3.根据学习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是对②③的学习运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教学模式和新课标理论的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注意在合作环节,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并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样做也是为了努力应用并实践叶老“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在这其中我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更快递进入文章,逐步理解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是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性地开展学习。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 我采用了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尤其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至少锻炼对句子中的关键字词的敏感度。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在这之前,我给学生以示例,以求学生从中得到一些体会,努力做到“授人以渔”。

③合作能力。创造机会给学生以讨论的话题和机会。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这课时的教学设计。 1.歌曲导入,聆听美 (播放音乐)首先,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感染学生的情绪,接着以西双版纳的地理常识为开场白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 (出示学习目标)完成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课堂的主线。

2.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完成自学环节,打好基础。

3.走进西双版纳,感受美,品味美 进入合作环节。

①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线索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②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接下来的板书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从众多可写材料中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了解这这几个小标题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总标题中的“美丽”二字。了解 “美丽”既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又在文中起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并分清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人文景观。紧接着总结小标题的特点和作用,为下面练习做好基础。

③关于对照手法的运用。 首先给以示例和概念。使学生能直观把握对照手法。学生在短暂讨论后可以表述自己的认知。

④品味传神的动词 本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重点。

同样先给学生赏析语言的示例,这部分给学生以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尤其小组长在讨论中要起主导总结作用,使讨论结果文字化、全员化。

4、解疑环节。

解疑融合于教学的所有过程中。 作者以丰富,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然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亲自感受到。自然会产生很多疑问。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在适时配以图片,解说直观的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及民风民俗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西双版纳有直观的印象。

5、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挑选组织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问题的形式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

6、演练巩固

我从目标入手,以合作为基础为模型,设计了2道练习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分别是对“小标题”和运用对照法或传神的词语描述一个场景。 这个环节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时候。学生有讨论的、有冥思的。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创造。

最后在美丽的葫芦丝曲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