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得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组织学生自己观察、实践、研究、讨论,从而获取“公顷一概念的深刻含义。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不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重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对于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新出现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却毫无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有意设计了一个全班出动摆木棒的场面,让学生“动中生奇、动中生疑、动中生思”,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如,将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分成四大组坐好(每组10人),各人先课前备好一米长的木棒,然后让每组10人一个接一个摆10米长的一边,四组合作摆出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个组分别指定小组长负责。学生们完成任务后,就会提出许多疑问:老师让我们摆的这个正方形好大呀,在教室里可摆不出来,为什么要摆这个正方形呢?它有多大?跟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探求原由和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中。

二、观察讨论,获取概念

针对学生的疑问,结合学生摆出的正方形,让学生集中观察:放下木棒,站到高处看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合讨论:(1)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面积是多少?(3)谁知道100块这样的土地面积是多少?当学生讨论得出100块这样的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时,我马上就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就叫1公顷。反过来再让学生思考:(1)你们现在知道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吗?(2)1公顷实际上是表示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呢?这样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1公顷所表示的土地面积实际上是蛮大的,“公顷”的概念在学生的大脑里基本建立。

三、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为了进一步深化“公顷”这一概念,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深入地感知1公顷面积单位的大小。如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几个篮球场的面积相当于1公顷呢?学生回答想。我又问:那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必须知道篮球场的面积,也就是必须知道篮球场的常和宽。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每个大组拿出自备的5米长的卷尺,并发给每组测量记录表(其中包括篮球场长、宽面积、1公顷相当于几个篮球场的面积等几个栏目),然后让他们在组长指导下,开始实际测量,并做好记录,最后集合学生汇报测量计算结果:大约有27个篮球场那么大才是1公顷(我校的篮球场)时,学生更深深体会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