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教材:新课标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90—91页

教学片断实录: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1:起床→吃早饭→上学→上课┈

生2:起床→早锻炼→上学┈

┉┉

师:(出示教材中《小明的一天》中的6幅画面,事先作如下处理:a.将每幅画面扫描放大后单独印在A4大小的纸上.b.将原画面中的钟表及时刻的提示从图中删去。C.教师将6幅图片打乱顺序后贴在黑板上出示。)这是xx小学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和同桌说一说小明这一天都干了什么。

图片示例:(括号中的文字为图片大意)

(起床)

(吃饭)

(踢球)

(上学)

(上课)

(睡觉)

学生互说六幅图片的大意。

师:小明的一天按现在这样的顺序安排合理吗?

生1:乱糟糟的,没有安排好。

师:那你们能帮他从早到晚安排一下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信封,取出这6幅图片,合同桌一起为小明安排一下这一天的生活。(事先为学生准备好两人一套图片,打乱顺序放入信封备用)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生1:我们是这样安排的:起床 → 吃饭 →上学→ 上课→ 踢球 → 睡觉。

生2:不对,那肯定是吃中饭,家里吃早饭不会用快餐盆的,我们的安排是:起床 → 上学 → 上课 → 踢球 → 吃午饭 → 睡觉。

生3:我们不同意,踢球应该安排在下午放学后比较好,我们的安排是:

起床 → 上学 →上课 → 吃午饭→ 下午踢球 → 晚上睡觉。

师:大家认为哪个安排得更合理呢?

(沉默了一会儿)

生:(大部分学生)生3安排得比较好!

师:好,老师也同意生3的安排。(师将黑板上的六幅图片按生3的按排重新排序)

师:要想更准确的知道小明在什么时候做这六件事的,我们该请谁帮忙呢?

生:钟表!(师顺势揭题:认识钟表)

师:猜猜看,你认为小明会在早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

生1:7点起床,7点半上学,我平时就是这样的。

生2:8点起床,9点上学。

生3:不行,8点起床太晚了,上学要迟到,我猜是6点半起床,8点上学。

生 4:我猜是6点起床,7点半上学,因为小明的爸爸妈妈要上班,所以起床要早一点。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就按生4的意见,让小明6时起床,还可以进行晨练,锻炼身体,吃早餐后7时半上学,这样可以吗?(板书:6时 7时半)

生:可以。

师:那请小朋友们从信封里找一找,有没有6时和7时半的钟面。如果有,就把它贴在起床和上学这两幅图的下面。(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套〈10个左右〉整时与半时的钟面供学生选择,同桌两人一套)

学生活动(选—贴)。

师:你是怎么看出这是6时的?

生1: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6,就是6时。

师:长针和短针有名称吗?你们是怎么区别他们的?

生2: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妈妈告诉我的。

生3:长长瘦瘦的是分针,矮矮胖胖的是时针。

师:那7时半你们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4:分针指着6,时针在7和8的中间。

生5: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7不到8,因为我知道时针是这样走的。(做顺时针手势)

师:对,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你能和同桌一起认一认信封里剩下的钟面吗?

学生同桌两人认读余下的钟面,然后请一生范读一遍。

师:这么多的钟面,你能将他们分分类吗?

(短暂沉默)

生1:能!(上台将钟面分成两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1:这些钟面分针指着12,都是几点;那些钟面分针指着6,都是几点半。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正好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师:对,讲得真好。你能给小明剩下的4件事情安排个合适的时间吗?

学生同桌讨论,选择钟面,逐一贴在每幅图片的下面。

师:谁来说说?

生1:我们的安排是8时上课,11时吃饭,3时踢球,8时睡觉。

师:怎么有两个8时?

生1:上课是早上8时,睡觉是晚上8时,一天有两个8时。

师:哦,说的真好!

生2:我们的安排是8时半上课,12时吃饭,放学后4时踢球,8时半睡觉。

生3:我们的安排是上午9时上课,中午11时半吃饭,傍晚5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

┉┉┉

(只要不违反生活常识,教师对学生的安排都给予充分肯定)

下略

自我评析:

1.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哪里?

《小明的一天》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尽管教学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典型的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的一个范例,上课前学生绝对不是一张白纸,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据课前调查得知,全班32 中能正确辨认时针,分针及秒针的有25人,能正确认读整时的有23人,能正确认读半时的有19人,能大概说出自己什么时刻在干什么的有14人,学生已经处于这样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仍按部就班的从钟表的作用 →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 认读整时,半时→ 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程序进行无疑是一种浪费,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但学生的现实起点又是不一样的,教学活动要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因此,我们认为,本课只有紧密结合生活,以活动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以高起点的学生带动低起点的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也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2. 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

如果说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本课教学的下限,那么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上限,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下限达到合适的认知上限,这就是这节课的任务所在,既然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体验,这是学生认识钟表的重要基础,所以如果把认识钟表,整时与半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无疑是不妥的,我们对本节课的定位是:本课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总结和升华,认读整时,半时与合理安排时间在本课中的地位同样重要。目标定位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既然本课是学生原有知识升华,升到什么程度也是必须考虑的,我们的观点是:学生对于一般常见的钟面能正确认,读整时,半时;理解整时,半时状态下钟面上两根针的本质特点即可,至于钟面上另外一些知识(如有的钟面上只有4 个或没有数字,有的钟面上分成60个小格,有的钟有4根针,时刻的电子式记时法等等)不必作为本课教学必须涉及的目标之一,否则,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干扰过多反而不利于突破难点,所以目标定位还应注意适应学生自身特点,不要赋予一节课太多的内容,造成目标“越位”。

3.过程的设计怎样才算合理?

本课教学的两大目标是学会认识整时与半时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生活时间,认识整时与半时是合理安排生活时间的知识基础和前提,所以,以往的教学往往将认识整时,半时与合理安排时间分开教学,从认识钟面(时针,分针,钟面上的数字)入手,再到认识整时,半时,最后到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分成几段式教学的弊端是:a.认识钟表与具体的生活情境割裂,学生的学习缺少原动力。B.往往将钟面的认识当成新知教学,习惯于按部就班。

教材以《小明的一天>这样的主题图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本意也应该是让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认识整时与半时,在活动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因此,本课例的设计紧紧抓住“活动”这一条主线来展开,将教材提供的情境重新整合处理,先是将主题图“小明的一天”分割成单独的6 幅没有钟面提示的图片,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重新排序,然后让学生体会到要掌握准确的时间必须借助钟表,顺其自然的引入到钟表的教学后,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起床与上学的时刻,挑选出相应的钟面,从中引出整时与半时,掌握整时与半时的钟面特征,再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合理的安排剩下的4 幅图片相对应的时刻。

纵观整个片断,本课尝试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a.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C.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