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意大利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我国幼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方案教学中,师幼互动的大多数内容集中于儿童的项目工作,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小。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丽莲·凯茨在仔细考察了瑞吉欧幼儿学校之后相信,仅通过师生关系的内容就可以评价小幼教机构的教育质量:假如某一教育体系中师生互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孩子们的学习、计划和他们对其工作、游戏的思考,而很少涉及纪律和常规,那么这个体系就具有发展上优越性。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还是有大量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较深的教师,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不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不强,表面上是给儿童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精神”。从我同学者对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内容、性质的研究来看,其形势不容乐观。如项宗萍(1995)的研究指出,在我国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师幼互动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李生兰(1993)在对中澳两国幼儿同教师交互作用所作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指出,我国幼儿教师相比于澳大利亚幼儿教师更为经常地采用批评、惩罚方式来对待幼儿,否定问语“不要”使用频率高;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多于游戏之中发生的互动;教师与集体幼儿的互动多于教师与小组幼儿、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在师幼互动进程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角色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参与性活动;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对幼儿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留给培养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独特的自我表现。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案例1:“老师,我想回家再画。”

中班的一节美术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由小朋友当一回“服装设计师”,自己设计最特别、最漂亮的服装。活动之前小朋友已经欣赏过昨多新款的服装,如白雪公主裙、太空服、灯笼裤等。小朋友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在仔细设计新款服装,惟独飞飞(系化名)一个人在低头玩蜡笔。见他这样子,我心里挺纳闷,忙向他走过去,飞飞见我来了,马上趴在桌子上,一只手握着笔,一只手按着画纸,一副准备画的样子,我没有问他,就去指导其他小朋友画画。过了一会儿,我回头再看飞飞,见他还是低着头在玩蜡笔。这时我有些生气了,就走过去对他说:“飞飞,你要抓紧时间画画,是不是还没有想好?”飞飞点了点头,但电没怎么吭声。过了一会儿,我见他还在玩蜡笔,找实在忍不住了,就走过上把他的蜡笔收起来,并且准备就这“个别事件”在小朋友面前好好说说。当我要转身走开时,忽然听到飞飞在小声叫我:“丘老师,你过来,我想跟你说句话。”接着他凑近我的耳朵说了一句:“我想回家再画,可以吗?”我当时很生气,可见其他小朋友都画好了,拿他也没办法,只好不高兴地同意了。第二天,飞飞的外婆送飞飞来园时,飞飞一见致我,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设计好的“蝙蝠侠”的衣服递给我,我一看,他设计的“蝙蝠侠”衣服远远高出我要求的水平。他设计的“蝙蝠

侠”的衣服是用厚纸皮做的,很大,有飞飞那么高。听飞飞外婆讲,昨晚飞飞很晚才睡觉,大人叫他睡觉他也不睡,非要把“蝙蝠侠”的衣服做好了才睡。小朋友都在围观,为飞飞的作品赞叹,我的心里却很不好受,我在深深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不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案例2:“佳佳(系化名),赶快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回去。”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佳佳在娃娃家做“炒菜”游戏,不知什么时候,佳佳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到了走廊—亡。我看见了又气又急,对佳佳说:“跟你讲过多少遍了,娃娃家的东西怎么能到处乱放呢?赶快把这些餐具搬回去。”只见佳佳嘟着嘴巴,不情愿地照着我的要求去做。为了安慰佳佳,我对佳佳说:“你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对吗?”佳佳点点头,接着告诉我说:“我怕炒菜的声音太大,把娃娃吵醒了,所以就把餐具搬到外面来了。”

案例3:“你们要干什么!回去坐好!”

有的老师总习惯于这样管理幼儿:“你们看x x表现最好,把嘴闭得紧紧的,小脚并得齐齐的……”当教师拿出新颖的玩具时,一部分好奇心强的孩子兴高采烈,要求看看、玩玩。这时教师立即批评道:“你们要干什么!回去坐好!瞧x x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表现多好。”像这种好奇心强的孩子挨批评,无动于衷的孩子受表扬并被老师树为学习“榜样”的现象在幼儿园十分常见。这就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教师在批评、表扬孩子时,是否考虑到了我们在塑造什么样的人?

像上述案例中师幼互动的情况在我国幼儿园是普通存在的,我想这种师幼互动并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在幼教实践中(具体说在方案教学中)如何开展师幼互动,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

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果能达到这种“视界融合”,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飞飞没有在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为什么佳佳要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出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把孩子真正提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在师幼互动中的体验,多关注一下孩子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尊重幼儿,信任幼儿为前提的。其实幼儿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幼儿又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人”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