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赏中学,品味汉字之美

汉字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创造过程、它的字形结构、它的表意内涵都具有无以言表的美。它常常给我们视觉上、意义上美的享受。汉字造字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相应的客体对象。要引导学生细细鉴赏汉字中蕴涵的美,可以从一年级的教材中出现的一部分象形字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始。

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副美丽的画。《识字3》中出现的几个象形字“川 、燕 、舟 、石”等都有其演变过程,让学生一看就能迅速地了解到汉字,尤其是象形字的造字方法:祖先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自然中的一些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几个字的文字画,先从文字画中认汉字,然后再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文字画通过想象、说话、绘画演变成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再现大自然的神奇。这一从画到字,再从字到画的过程无疑就是带领了学生在大自然中走了个来回,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而美丽的风景带来了美丽的汉字。这时汉字的美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当学生离开图画,阅读汉字时,汉字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呈现在眼里的跳跃画面。

二、探索中学,体验构字之妙

汉字的组合并不是单调的笔画搭建,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里面还蕴涵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故事。在〈〈古诗两首〉〉中,有生字“汗”。学生在记忆“汗”的字形时,可以这样指导:“农民伯伯干活累得满头大汗,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泥土里。有了汗水的滋润,禾苗长得更好了!”瞧,学生多么会借助诗文情境、借助课文插图情景来学习汉字。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将学生自己的识记方法讲述了出来,更将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感悟表达了出来,给“汗”字抹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汗”,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文字,它成了学生心中永不抹去的辛勤劳动的画面,成了学生心底流淌的一首给予劳动人民的赞歌!此时的课堂,人文气息逐渐弥漫。

在给“汗”字组词时,有的学生组词为“干旱”。很显然,学生不理解“汗”与“旱”两个字之间在意义上的区别,只是因为两个字同音,学生就想当然地组词了。面对这样的错误我没有着急反而有点兴奋,因为课堂上学生的点滴错误有时可以转化成意想不到的教育资源。当学生说出“干旱”一词时,我不失时机地“考验”学生:干旱的“旱”和“汗”读音相同,我们来个猜字游戏,干旱的“旱”会是怎样写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思考起来,有的说:“干旱是因为没有水才会干的,所以绝对不可能是有三点水的字。”有的说:“干旱是太阳照了很长时间,照得很强烈才造成的,肯定和太阳有关,猜上去可能是个日字旁。”有的说也许是个火字旁,因为太阳像个火球烤着大地。”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将他们的思考、探究的过程呈现了出来。这时,学生又开始讨论偏旁在整个字中的位置。一个学生说:“太阳是当头照的,应该把 ‘日’写在‘干’的上头,表示太阳正火辣辣地照射着。”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到了识字上来,巧妙地记忆了“旱”字字形的同时正确区分了与“汗”的不同之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