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在比较中感受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师:6是7、5、6的平均数,这里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不一样?

生:小兰是小明给他一个,小刚是自己有6个。

师:通过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6,是反映三个人的整体水平。

师:四(4)班来了4个人,成绩都出来了,(2,6,8,4)如果不计算,能不能通过4个条形图,估计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生1:5个;生2:3个;生3:2个;生4:8个。

师:(师指着条形图)就以8个为例,可能是8个吗?

生:不可能,因为8个是最多的,平均数不会是8个。

师:你觉得平均数会不会是2?为什么?

生:也不可能,因为2个是最少的。

师:那么,平均数应该在……

生:平均数应该在最高和最矮的之间。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吗?列式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后汇报)

生:2+6+8+4=20个,20÷4=5(个)

师:老师把这个5,用一根线表示出来了,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平均数比最高的要少,比最矮的要多,现在看来是这样吗?(引导生观察条形图)

生:是。

【赏析】首先,张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两个6表示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只是通过计算求出一组数量的平均数,用以说明这组数量的一般情况,而不是真正的把这些数量平均分。最终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有力地揭示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其次,张老师不让学生计算,而要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来估计四(4)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当学生猜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以后,张老师却一点都不着急,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条形图,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居然是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这样安排,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突出了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属性。

片段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求平均数的价值,锻炼实践能力。

师:关于平均数的学问还很多呢,最后,老师要带大家到生活中看看,如果你真的了解平均数的话,相信大家一定有深刻的认识。

师:(出示健康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

师:可是有个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则信息,他怎么会难过呢?猜猜,老伯伯会想些什么?

生:他可能会想,平均寿命71岁,我都70岁了,怎么办呀!想想心里很难过。

师:你觉得他懂平均数吗?

生:不懂。

师:有没有同学想对老伯伯说些什么?

生1:平均寿命是71岁,但你也许能活到80多岁或90多岁。

生2:平均寿命是71岁,未必每个人的寿命只活到71岁,有的人会活到比71岁更长。

师:我现场采访一下在坐同学,你家有爷爷、奶奶活到71岁以上吗?

生1:我外公今年78岁。

生2:我爷爷今年78岁。

生3:我外公今年82岁。

生4:我奶奶今年83岁。

师:你说,这时我这个老伯伯心里还难过吗?

生:不难过。

【赏析】学以至用,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张老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自己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