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著名作家的巴金蜚声海内外,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鲜为人知的是巴金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中国世界语进步运动,又是华夏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

一、幸遇踏上世界语道路的带路人

1918年9月的一个黄昏,四川成都青年英文补习学校,一个14岁的瘦弱少年在校园里的一棵老槐树下,捧读着一本《新青年》杂志。当他读到其中一篇介绍波兰青年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的文章时,他觉得眼前亮了,他仿佛寻觅到了一把叩开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这位少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国大作家巴金。

两年后,巴金开始在一个叫高自性的朝鲜人开设的世界语班学习世界语。这年冬天,少年巴金怀着一腔求知的热忱,第一次给上海《东方杂志》的翻译、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写信讨教。不久,胡愈之亲笔给他复信,不但就巴金所提出探讨的问题给与答复,还勉励巴金勤奋苦学世界语,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这封信像一把火燃起了少年巴金心底学习世界语的热情。他一边学习,一边奋笔疾书,为世界语的传播摇旗呐喊。1921年5月15日,巴金在成都《半月》杂志发表了《世界语之特点》的文章,后来又加入该社并成为编辑之一。他与杂志的编辑同仁先后举办了世界语星期班和暑期速成班,在成都播下了世界语火种。

1924年,巴金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他继续自学世界语,每天坚持一个小时,从不间断。

1927年,他拿着世界语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世界的大门。1月,巴金赴法国留学。他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的世界语者通信联系,也是在巴黎,巴金第一次与8年前和他通信的胡愈之会面,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得到了胡愈之的真诚帮助。胡愈之推荐他翻译、发表了不少世界语文章,所得的稿酬也解决了巴金的生活费,所以后来巴金说,胡愈之是他踏上世界语和文学创作道路的带路人。

二、以世界语之笔冲击黑暗

1928年12月初,巴金结束了他在法国近两年的留学生活,返回了祖国。不久,他就加入了上海世界语学会,并任上海世界语函校的教员,还兼任该学会会刊的编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