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会显现出一种氛围。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是这种氛围。老师是不是具有营造氛围的能力非常关键。这个氛围必须要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比如讲故事,这个故事如果从我们的老师嘴里讲出来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但从一个文化品位不高、没有充分爱心的人嘴里讲出来,效果就会截然相反。

氛围并不是教室布置得多么美好,教学器材多么高档,氛围是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如果老师不能散发这样的氛围,就无法吸引孩子,如果老师能够散发出这样的氛围,即使将孩子带进一座非常寒酸的小土屋里,这个小屋也会熠熠生辉,孩子的整个身心都会被老师吸引。老师的身体的语言,老师的形象、表情,老师的讲述、对答早使这个小土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相反,即便将屋子和器材置办得很好,而授课的老师不能营造氛围,这一切也会变成冷酷的刑具。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内心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庄稼就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

氛围的力量永远大于教育者的力量。孩子成长的氛围只有成人才能营造。成人营造什么,孩子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氛围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就是爱,就是智慧,就是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等所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位……

老师作为整个场景中的一个部分,他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孩子关爱了,他就有可能以一面旗帜的形象与孩子形成交流,孩子就会将他作为一个具有人性光辉的符号去爱戴,他自己也会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要是老师总是在表演一个教师的角色,他的内心就不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灵。结果就是孩子配合他教学,而不是他帮助孩子成长。

所以说,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实际上是忘我的,是没有自我的,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而当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的时候,他就成为教室场景的一个部分了,就成为教室的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