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

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力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 “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 ”“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出处,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 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

二、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本文编排在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局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如:解读“颐和园”园名,了解其历史背景;欣赏“画美”拓展到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三、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写作中有法可循。

“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品“万寿山”,学生独立品“昆明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恰当拓展”凸显语文味:盲目拓展,容易偏离了语文本身——“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本课教学的拓展内容,都紧紧围绕语文:“排云殿”名字出处引出宋代郭璞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长廊画多拓展至四大名著、神话传说等相关内容,无一不是语文相关的内容。这就使课堂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地道的语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