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发展他们通过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进行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让学生亲自实践“活动3”,使他们获得变量之间的直观体验,并体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由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通过对结论不确定问题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的,对较复杂问题逐层分析、层层推进的解题策略,学过本课后会有新的体会。

情感与态度目标:

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教辅工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直尺、相同的棋子、支架、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章节

回顾

我们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什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和学生一起回忆:

1、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实际问题的答案。

2、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

3、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通过回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本节课的活动做思路的指引。

数学

活动

探究

学习

活动1

思考:

一种笔记本售价为2.2元/本,如果买100本以上,超过100本部分的售价为2元/本。

(1)你能用具体数据说明对超过100 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本的理解?

(2)小花买100本花_____元钱。

如果花了132元,她买了____本?

花了240元,那么她买了_____本?

【活动1】

一种笔记本售价为2.2元/本,如果买100本以上,

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本。小花买这种

笔记本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探究活动一:

(1)小花买了这种笔记本多少本?

(2)花n元(n≤220元)买_____本。

(3)如果小花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恰是0.48 n,那么n的值是多少?

经过思考题的探究:

(1)、学生对超过100 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本理解为下一步打基础。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步探究铺垫:

1)计算买本所需钱数如何计算?关键是看那个因素?

2)知道买本所付钱数,如何计算买本的数量?关键看那个因素?

探究活动一:

1、“买本钱数不大于220元,则每本2.2元;若买本钱数超过220元,则分两部分去求”,而小花买本花了n元,你该按哪种方式去求呢?

2、进行探究活动一

要求学生:

(1)能考虑分n≤220和n>220两种情况讨论;

(2)能观察到n≤220元时买本数量与总钱数n的关系。

(3)能通过比较0.48n与上一问题结论,判断出n>220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完成活动。

4、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大胆发表见解。

5、教师及时鼓励学生。

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问题1需要分类讨论的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铺垫问题,加以引导,以降低问题难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逐步解决问题。

活动2

【活动2】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探究活动二:

问题:

(1)说说你对报告中的有关数据的理解。

比上一年增长10.2%是什么意思?

(2)试用方程求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

(3)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

探究活动二:

1、有关增长率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理解好后面的问题相对容易很多,所以让同学讨论交流,老师再分析:

“比上一年增长10.2%”表示: 2006年人均纯收入

=2005年人均纯收入+2005年人均纯收入×10.2%

= 2005年人均纯收入×(1+10.2%)

问题(2)(3)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遇到困难也可以互相讨论,最终由学生代表给出方法和结论,并说明理由。

师生之间充分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发展他们通过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3

【活动3】

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按小组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参照课本111页)

探究活动三:

(1)将以上实验过程填写在下面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个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a

b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n次

(2)根据记录下的数据,探索a与b的关系。

(3)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

(设直尺长为l,棋子半径为r,把n、 l、r看成已知数,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看课本111页图。

探索活动三: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动手做实验更符合他们好动的天性,但他们又缺乏经验,所以分组时每组都有一个相对能力强的学生,以便指导和带动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完成实验,共同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相对弱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等,最后由学生总结和互相补充加上老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由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于需帮助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

让学生亲

自实践“活动3”,使他们获得变量之间的直观体验,并体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由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

小结

小结:请谈谈你这节课的点滴收获

布置作业:

1.了解实际生活中类似活动1的问题,

举出几个例子。

2.从报刊图书网络等再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

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

3.课本114页第9题。

应用本节课的思想解决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中下学生会完成的困难,所以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