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世纪初叶,“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对“同化论”反叛的理论于美国问世。伴随60年代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走出书斋进入政坛,被纳入一些西方国家的国策之中,以此为背景,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在西欧、北美及澳洲等国家初现端倪,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发展

作为对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反响而出现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初以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来定义,目标是力图通过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体的学生可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后经少数民族、女性主义者、文化不利者、低社会阶层者等弱势族群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内涵发生了演变,成为了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其目标也有了不同的表述。比如,高尼克(Gollnick)在80年代初综合各国学者的论述,提出了: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性与价值;2、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3、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选择的机会;4、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5、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力分配的均等五个方面的目标。90年代初古特佛里森(Gottfredson)等又提出:1、使学生形成客观、平行的历史观;2、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3、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4、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传授多元文化理念;5、提高少数民族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尊。[1]目前,多元文化教育除以上目标外又向发展文化意识、发展文化间能力、反抗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全球意识、发展社会行动技能等方面演进。班克斯(James.A Banks)以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描述并归纳了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单一种族阶段、多元种族研究阶段、多元种族教育阶段、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制度化阶段。并强调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取向是促使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2]鉴于此,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出三种实施途径:课程开发、成就提升、群际教育。在学校领域,这三种模式往往集中表现为通过课程的改革即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这一核心途径,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泰勒(Philip H.Taylor)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学校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依次渐变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成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演进的背景。纵观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演变的历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