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中求同,生成矛盾

师: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学生复述《狐狸和葡萄》、《狼来了》和《蝉和狐狸》,略)

师:这三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人物走出来了(呈现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葡萄架下的狐狸:“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羊的孩子:“狼来了,狼来了!”

大树下的狐狸:“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生(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不吃也罢,吃了会酸掉牙的!(众笑)

生(读):狼来了,狼来了!

师:狼来了吗?顶多是狼狗来了!(学生重读,读出了惊慌失措的语气)

生(读):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天才的歌唱家!

师: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真是——

生(齐):太有才了!

师: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课堂出现暂时的阻滞。)

生:这三句话都有引号。

师:一年级的孩子都能看出来。(笑声)

生:这三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目的。

生:这三句话都是忽悠人的,一读就知道说的不是真心话,是谎话。

师:那葡萄架下的狐狸忽悠谁呢?

生:忽悠自己。

师:呵呵,用一个成语就是——

生:自欺欺人。

师:同学们找到三句话的相同点了,(板书:说谎)说谎时心会发慌的,这个“慌”字怎么写呢?(区别“谎”与“慌”的写法。)

师(生成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学生读、悟,课堂陷入长时间的沉静。)

二、同中求异,生成矛盾

片段1.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想一想,葡萄架下的狐狸、大树下的狐狸,还有那个牧羊的孩子,为什么撒谎呢?

生:其实葡萄本来不是酸的,狐狸是非常想吃到它的,我从“成熟”、“馋得直流口水”可以看出来。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想尽办法都白费劲,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吃了牙齿会酸掉的,不划算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