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海涅语),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热切呼唤新课堂的亮相。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全盘授与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从鲜活的学情出发,作随机推进的弹性机制。曾有资深研究者精辟指出:“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的行为决定。”

由于“学为主”已成为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也必须相应地落实“软设计”操作。这就是说,教师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全面充分地预测学情,有意寻找学习矛盾,留出时间当堂处理,让教学进程随机渗透、现场生成。那么,怎样落实“软设计”策略?

一、关注学情:一切为了学生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合作推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

一堂市级语文观摩课将近尾声时,教师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缠绕”的“缠”少写了一点,而又将“绕”多加了一点,两个字都错了。听课教师都期待着执教者如何处理。只听见教师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铃声已响起)。教师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那位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下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方才下课。

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情,才能机智地应变和扎实地上课。此外,教师那种宁让课堂片刻延时,而决不追求表面繁荣的务实教风也同样令人瞩目。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舒卷有余。”

二、灵活运作:注重现场调整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在某地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