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应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应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教师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条件。要遵循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

《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这节课我认为是一年级新教材中设计得较好的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根据所给的题包,请学生找出算式之间的规律。

在设计教案时,我先让学生计算题包,在“做”中观察题包的规律,学生找到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从而找出加法算式间的一些规律,如: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和不变。在后面的几个题包的教学,我改变了方法,先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猜测,最后计算进行检验。

案例分析:

一、题包推算,发展能力。

1、出示第一组算式

8+7 10+5 12+3 13+2 14+1

师:先计算一下这组题包,然后找找这组题包的题目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生1:我计算出来和都是15。

生2:我发现第一加数一个比一个大2,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2。

2、找一找规律,进行推算;

师:先观察题包,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把题包补充完整。

6+8=14 6+10=16

6+()=()

6+()=()

生1:我们先看第一组,第一个加数都是6吗?

生2: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2 生3:和也大2。

生4:我知道什么规律了:第二个加数大2,和就大2。第3题填6+12=18 生3:我也知道了,那么第四题填6+14=20

策略说明:

学生先是由计算过渡到推算,这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在此给学生空间思考,实际上是提供学生一个建模的过程。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数的规律。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如是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习。

这样教学下来,效果很好。学生的猜测各种各样,但越往后他们的猜测越来越准,最后几乎都能说出正确答案了,说明孩子在不断地理解中获得了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整堂课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所以说,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建立起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