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突出。一个深刻地体会是:要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生存和发展,仅仅具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社会对学校教育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这个艰巨的任务无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林古伦说过:“当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不一定是教师的主要的角色,除非我们考虑到儿童教育在本质上是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的过程,但许多老师并不把这个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个老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该做的成效要小的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该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责任。”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有想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结合平时的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的方式是一个教师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所决定的。其中有无正确的“学生观”则是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并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方式。例如,学校里有一些教师觉得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学生难教育。他们对那几类学生会产生胆怯,厌烦的情绪,最后导致他们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高压。从而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实教师应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既要看到学生有尊重,崇敬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心与鼓励(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有“独立性”,有自己的头脑,思想,生活经历和行为习惯,有自己的自尊,自信的一面。他们可能会为了表现,证明自己的某种能力而拒绝老师的指导、帮助。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要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力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力量,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向小学生提出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要求时,教师通过情绪感染,使他们体会到愉快和成功,并引起他们主动模仿或重复这一类行为和活动的意向。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你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一朵小红花,一个“奖”字,他们都会欣喜若狂。教师热情的赞扬,使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心里轻松,无压力,身心也得到健康地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