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乘法的意义

突破建议:

(1)出示情境图,找到相同加数,列出加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找到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与区别。

(2)继续出示情境图(方法同上)。

(3)将这两幅图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与不同点。

不同点:第一幅图表示4个5,加法算式中的加数是5;第二幅图表示5个4,加法算式中的加数是4。

相同点:总数相同,乘法算式中都有4和5。

2.角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突破建议:

(1)学生先在纸上画任意角,指名说说是怎么画的,再说说角的组成。

(2)角的分类。

呈现大小不同的角,学生先独立将它们分类,然后组内交流,进行汇报,再说出分类的理由(以直角为标准,小于直角的角为锐角,大于直角的角为钝角)。最后将自己画的角写上名称。

3.巩固列竖式笔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小组讨论列竖式笔算时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分组汇报。如: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2)将同学平时容易错的题目汇集在一起改错。

26+38=54
56-28=38
35-29=14

(满十未进一) (退位没减一) (用减数的个位减被减数的个位)

(3)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①对比分步列式与竖式连写的不同点,感受简便写法的简洁。

②出示学生易错的混合运算竖式的写法。如:56-(19+15),因为要先算后面括号里的,所以不能使用简便竖式写法。

③直接将连加连减的3个数写成竖式连加连减。如:

练习后的发现:

连加时将能够凑成10的先算,这样更简便;直接将连减的3个数写成竖式难度变大了,因为有时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2次,容易出错。

4.观察物体知识的复习

突破建议:

(1)出示一物体,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自己的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

再指名一同学站侧面,其他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这一同学,猜想他可能看到什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突破从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的难点。

(2)出示正方体、球体,让学生观察,发现每个面观察到的形状都是相同的。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是不同的(言外之意,也可能是相同的)。

(3)出示总复习练习的第7题。

找到与自己位置一致的那个孩子,学生看到的就是他看到的。其他位置看到的图形需要自己想象。

思考:哪两位同学看到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为什么?

5.熟练记忆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计算

突破建议:

(1)按顺序背诵1~9的乘法口诀表。

(2)将口诀中有共同特征的进行归类。如:

乘数相同的口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

得数相同的口诀:二四得八、一八得八;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四六二十四、三八二十四;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容易记错的口诀:七八五十六、六九五十四……

(3)采取多种形式记忆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集体对口诀,开火车对口诀,分组比赛对口诀,看算式说口诀等等。

6.认识时间的复习

突破建议:

(1)认识时间单位“分”。

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了解分针与时针的区别。

(2)分与时的关系。

先说一说分与时的关系:1时=60分。再通过拨动分针转动1圈,时针有怎样的变化来验证1时=60分。

创设小明上学的情境,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小明7:10吃早点,吃到7:30,吃了多长时间?

8:00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间下课?

下课休息10分钟,然后继续上第二节课,第二节课何时下课?

7.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突破建议:

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

校园里有33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7棵。 柳树有多少棵?

校园里有33棵杨树,松树比杨树少17棵。松树有多少棵?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各自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点:已知条件都是杨树的棵树33棵,柳树与松树的棵树都是与杨树进行比较。

不同点:柳树比杨树多,松树比杨树少。

8.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突破建议:

(1)比划1厘米与1米的长度,用直尺与米尺进行检验。再比划60厘米的长度,用桌子的长度进行检验。让学生对厘米与米形成直观的表象,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其他长度的估测,如:同学的身高、桌子的宽度、教室的高度等等。

(2)米与厘米的转化。

1米=()厘米
3米=()厘米
100厘米=()米
400厘米=()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0()。

妈妈高160()。

操场长150()。

跳绳长1()80()。

9.搭配问题的复习

突破建议:

出示数据相同、要求不同的两题,独立完成。

第一题:用1、2、3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

第二题:从1、2、3中任选其中2个求和,有几种答案?

(1)巩固排列与组合的内涵,会有序、全面思考问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用到了什么方法?(排列用到调换位置法、固定个位法和固定十位法;组合用到填表法或连线法。)

(2)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思考:都是用1、2、3这3个数据,而且每次都是用到两个,为什么排列数与组合数的结果不一样?(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