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阶段听过一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课,深为教者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所叹服。下文将以此课中一道教材习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资源创造性使用的相关策略。

[案例]

习题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意图解读:

教材习题要求学生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意在再次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并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紧接着,菜椒老师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意在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通过此题的练习全面巩固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

深度思考:

移多补少的思想是平均数产生的根源。在这个移一移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到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而利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来直接计算平均数,也正是在移多补少的基础上产生的简洁的、一般化的解法。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关联的。与其说是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还不如说前者为基本思想,后者为基本算法。因此,理所应当的,在此题的练习过程中,应通过操作与计算让学生再次充分感悟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巩固平均数的基本算法。然而它们却又都可以用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是,在选择何种方法时,却又需要根据这一组数据的实际情况灵活决定。显然,图中3个笔筒中的铅笔数量均比较小,尤其是笔筒的数量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移一移可以快捷地解决问题,而通过算一算来解决问题会稍显麻烦。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感悟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呢?教者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一、原题练习

1.出示教材原题(图和第一问),让学生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2.让学生独立进行移多补少的思考,并组织交流结果,回答问题。

3.出示第二问“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启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归纳小结: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均分)

二、初次变化练习

1.改变习题图,将原先的3个笔筒中铅笔数分别改为6、7、14。

2.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3.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更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组织小结,让学生感悟到在一组数据大小比较悬殊时,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三、再次变化练习

1.改变习题图,由原先的3个笔筒增加为5个笔筒,增加的两个笔筒中铅笔数分别为2、10。

2.学生自由选择方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3.交流汇报,并说说用了哪种方法以及选用此法的原因。

4.组织小结,让学生感悟到在一组数据的个数比较多时,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策略反思]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例题的教学比较重视,但对教材习题及其练习过程的设计却较少深入研究,往往只是把教材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深度的挖掘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教学效益不尽如人意。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对教材习题的深刻解读与创新使用是相当成功的,能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深度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精心解读习题意图,精心设计练习过程,用好、用活教材习题。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在教材习题的创造性使用上,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相关策略:

一、合理拓展,丰富内涵,深化概念理解

教材习题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篇幅等的影响,往往针对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因此,教材习题有时看似比较简单或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内容,但实际是可以进行合理拓展的。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根

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拓展,丰富习题内涵。如上述“平均数”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平均数概念的本质特点,对教材中的单一型练习题进行了合理、适切的拓展,使练习过程丰满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练习过程中继续深入体悟平均数的基本特性,深化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二、改装取舍,灵活呈现,拓展思维空间

教材习题的编排体现着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在使用教材习题时,我们必须深入解读其本身的练习目的,明确该习题的练习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教材安排的系列练习题加以适当的改装取舍,以期更好地彰显教材习题的编 写意图,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中的第6题:

 

通过此题的估值与直观比大小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可是,为了进一步体现教材编写意图,充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主动地进行估计和比较,我们可以对此题进行如下改装取舍:

1.估一估《科学天地》栏目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图中黑板报中只有科学天地栏目,其余部分为空白)

2.在空白处设计一个《艺术园地》栏目,要求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1/4。

3.比较哪一部分大些。

4.在剩余部分再设计两个同样大小的栏目,它们大约各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这样的练习设计,对原题信息进行了改装取舍,适当隐匿了原有图中右面部分的信息。学生在估计科学天地所占大小时,需要在头脑中对整体进行平均分的表象操作和预测,这显然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发展了数感。接着,让学生设计一个大约占黑板报版面1/4的《艺术园地》,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得以外显。最后将剩余部分平均分成2份,并说出相应的分数,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等比缩小的趋势,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本质意义的认识,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充分挖掘了习题资源的价值。

三、逐层递进,展现过程,优化练习层次

教材习题一般以简约、直接的形式出现,有的习题只需要学生填写最终的结果。然而这些习题却又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具有对数学知识的前后串联和拓展功能。比如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中的想想做做第5题:

 

此题意在让学生认识数轴上的一位小数,这些一位

小数包括纯小数和带小数,而认识的重点和难点为带小数。图中呈现的是平均分好格的数轴、4个整数、2个小数,要让学生填写一些小数。如果我们在练习过程中不加精心设计,只是让学生自己先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汇报一下答案,就这样简单练过,那么学生就不能从此题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养分,不能形成更深刻的数学理解。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个习题时,逐层展开练习过程,层层递进地优化了练习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自主体验与感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1.分步出示数轴图。先出示0到1这段(其中不分小格),说说这段长度表示多少;接着逐步出示1到2、2到3这两段。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数轴上的整数。

2.出示0到1这段中的均分点及0.1这个小数,认识数轴上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是0.1,接着填写第一个方格。

3.出示1到2这段中的均分点及1.2这个小数,认识数轴上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是1.2,接着填写第二个方格。

4.教师出示一些一位小数,如1.3、2.7等,让学生在下图中指出大致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在上述练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分步呈现信息的过程中,由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出发,进而练习掌握在数轴上表示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进一步巩固这类小数的意义,即表示十分之几;最后表示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认识到这类小数是由几和十分之几合成的。在这样的分步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整数和小数在数轴表示的基本特点和方法,并把对小数的认识初步从直观层面过渡到半抽象的层面,这是对小数 本质意义的进一步深化。

四、调整时机,穿插使用,提升练习效益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练习题总是在例题之后集中呈现的,这是教材编写的固定样式。但是,这样的编排并不意味着要在例题学完之后进行集中练习。其实在不少习题中,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往往隐含着一些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认真解读和分析习题的编写意图,合理调整练习题的使用时机,把课后习题穿插在新授的过程中灵活使用,以期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益。下面是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认识整万数”这一内容时,结合书上“想想做做3”这一习题,指导学生认识数级并学习按数级读数的教学设计:

1.刚才大家借助计数器,读了不少整万数,如果不借助计数器(顺势把黑板上的计数器擦掉),你们还能不能读出一些整万数呢?(课件出示:80000、360000、4250000、27360000)让一组学生开火车快速读数。

2.提问:有没有发现读这些整万数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呢?同桌讨论一下,再组织交流汇报(先把4个0不看,读出左边的数,再加读“万”)

3.教师揭示数级:读数时把右边的4个0遮住不看,其实就是把这个数分成两部分来看待。(教师在黑板上划上分级线)这就是我国的计数习惯,我们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称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称为万级。除了这两个数级外,还有别的数级。

4.出示P87想想做做3中第一组中右边的整万数。让学生在脑海里先分级,再读数。

5.出示P87想想做做3中的第二组,让学生横向读数。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地方?(都有相同的数字)不同地方呢?(读的时候相差一个万字;左边的是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右边的是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在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归纳:在读之前可以先分级,在读万级的数时,可以按照个级上的数来读,读完后加读“万”字。

上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练习脱离计数器直接读整万数的基础上自主归纳和提炼一般性读法,然后教师揭示了数级概念,并将“想想做做3”加以改造,穿插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二组习题的练习,深入把握读整万数的关键,即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在读的时候也应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但在读完后要加读“万”字。这样,合理调整了习题的使用时机,并且巧妙地分解了习题的练习过程,提升了课后习题的练习效益。

总之,教材习题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发展。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静心解读编写意图,精细设计练习过程,尽可能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做到“题”尽其用,将习题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