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荚)埃·哈伯德

我刚做教师的那几年,总是模仿师傅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听一节再上一节同样的课。短短几年,我摆脱了一个青年教师的稚气,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我把眼光朝向仰慕的名师,他们幽默洒脱的课堂语言、巧妙独特的教学设计、机智无痕的引导点拨无时不牵引着我向他们学习,渴望有一天也能在课堂上如此智慧潇洒。模仿名师的课,上出名师的“味”,一度成了我锤炼课堂教学的法宝。今年三月,我与本校三位青年教师一起上课争夺参加省“杏坛杯”比赛资格,“模仿”让我在备课中迷失了“自我”。

一、寻寻觅觅,如获至宝

我选择上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这是公开课中的“老龄课”,要上出新意是很难的。和以往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查找有关课例,尤其是公开发表的和名师的课 例,这上面将会有许多新的吸引入眼球的好设计,在多方寻找比较后,我找到了一份名师的课堂实录。它的设计不寻常,一般情况下是以教材给定的几个分数为例,说说图中的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再抽象出单位“1”,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进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而这位名师的课是通过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分别操作表示1/4,3/4,1/□,□/□,逐层深入理解这几个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概括具体的分数到概括不确定的1/□,□/□,直至独立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每一次概括,学生都是在大量具体实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得到这份教案,我如获至宝,认真熟读实录上的每个提问,记忆每个环节的设计,甚至记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每种回答。在熟记教案后自我感觉已对 这份教案胸有成竹,对课堂和学生已了如指掌。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二、自尝苦果,百思不解

第一次试教: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信心百倍地开始上课。学生非常配合,每一次操作都很认真,都能按要求去做,每一个问题也都能得到我意料中的答案,可遗憾的是:分数的意义还未来得及概括、单位“1”也没来得及揭示下课铃就响了。虽然听课老师一致评价:操作层次清晰,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概括,分数的意义已是呼之欲出,单位“1”也已被学生理解,就差名称揭示了。但这堂课的重点是概括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并能加以应用理解生活中分数的意义,前面再精彩,目标都没达成,注定是一堂失败的课。我明明是按名师的课按部就班地上了,课也非常顺利,怎么就来不及呢?我百思不解,如何在前面的操作中挤出时间来成了我苦苦思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请学生准备水彩笔,这样涂色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操作汇报的人数;拓展性问题如“观察1/□的图,你发现了什么?”少请几人回答,点到为止……,

下一页
阅读全文